前言

本书内容来源于作者2008年5月到2009年12月的田野调查.

<扫地出门>一书解释了, 强行驱逐是将一些人的贫困转化成另一些人的超额利润的关键环节. 驱逐不仅是贫困的结果, 还是致使贫困不断恶化的原因. 贫穷能够成为利润的源泉, 并不是因为穷人被剥削, 而是因为他们不断突破自己生存条件的底线--吃本来不能吃的东西, 住本来不适合住的地方--为没有价值的房子创造出不菲的租金收入. 驱逐是不断突破底线的重要驱动力.

马修能从“看到的东西里看到东西”。我们时常无视眼前的事物,又经常看见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之所以对眼前的事物熟视无睹,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们不符合自己的理论视角(比如阶级、性别、自我意识),因而显得琐碎而无“意义”。与此同时,我们拿自己的框架去诠释世界,生造出“意义”,好像看见了一些似有若无的东西。当我们看不清眼前琐事对于受访人的意义、看不清受访人的真实感受时,我们只好灌入自己的想法,把不在眼前的东西拉扯进来。 直观的感受才是生活实践的血液,观察者的臆想无非是窗外的雨点。

如果你在博物馆看到一幅画, 说“它是新古典风格的”, 这是一种肤浅无聊的“看法”.

Susan Sontag

人类学实地调查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通过长时间的亲密互动,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要达到这种状态,靠投入、靠执着、靠想象,归根到底靠对生活的关怀和热爱。能与街头小贩随意地聊天、和建筑工人轻松地玩笑,是一种相当重要的能力。如果不培养这种能力,那么方法和理论学得越多,你和这个世界的距离也许就会拉得越远。

有人可能会说, “房奴”总比无家可归者好. 如果人人都成为“房奴”, 没有人被驱逐, 岂不是很好? 事实可能没那么简单. 当作为基本生活资料的家成为被占有的资产, 占有的逻辑可能会不断强化和扩张, 不断产生新的排斥和驱逐. 驱逐是占有的前提. 驱逐也是占有者维持, 提升占有物价值的手段. 如果没有排斥和驱逐, 就不会有额外的市场价值.

倒过来, 驱逐又成为占有的动力, 我们渴望占有, 是因为我们害怕被驱逐.

历史上,对占有的渴望和面临的驱逐风险是成正比的。“家天堂”的意识比较盛行的年代,比如维多利亚的英国和现在的美国,也是无家可归者数量剧增的时期。在住房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西欧,“家天堂”的意识则相对薄弱。上世纪60和70年代,“人人有房住”的公共政策在西欧取得长足发展;当地的年轻人很少会动买房的念头。

占有者保护资产价值的动机, 也在促进驱逐. 美国大量房客被扫地出门, 原因不是房子不够. 为什么空出来的房子不能成为被驱逐者的家园? 占有者不愿意.

不许房产降价, 直接动机是保护自己投资的价值,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也就是不许那些比我穷的人拥有和我一样的房子. 宁可让房子空着, 也不能让别人便宜地住.

占有者, 是驱逐者, 也是被驱逐者--从安详, 得体,自洽的生存状态中被驱逐.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