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问题是什么?
谁碰到了问题?
- 确定服务对象,弄清楚解决问题是为了让谁满意
- 为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提供一些线索
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让问题双方彼此碰面,“穿别人的皮鞋走路”。
- 我们该如何确定”是哪里出的问题“?
-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你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
面对问题可以选择的解决方案:
- 忽略问题
- 调整理想状态
- 改变现实状态
别去费力帮缺乏幽默感的人解决问题。
这次的问题是什么?
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
如果你解决问题太过神速,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
别把问题的解决方案误当作问题的定义,当这个解决方案是由你提出的时候尤其如此。
- 即使问题已经解决,你也无法确定你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
- 不要仓促下结论,但也不要忽视第一印象。
- 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来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问题到底是什么?
- 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
- 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发现问题存在。
- 看看你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有出错的地方,你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在任何一个问题定义中,都有几百个点有可能被忽略。如果连三个疑点都找不出来,那么你要么是不会思考,要么就是不愿意思考。
- 不要仓促下结论,但也不要抛弃第一印象。
- 想要得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几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当帮你的“顾问”。不要找顾问“专家”,他们可能比你更安于现状。
- 借助外国人、盲人、儿童来检验你给出的定义,或者让自己设身处地地站到外国人、盲人、儿童的角度上检验。
- 如果想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该怎样变换问题的表述方式?
- 当你沿着定义问题的道路疲倦前行时,过一会儿就要回头看看,确认自己有没有走错路。
不管人们有多诚心诚意,只是加倍努力是不够的。你永远没法确定在场的每个人对同样的词句会有同样的理解。
- 一旦你将一个问题描述拟成了文字,做些文字游戏,以确保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可以统一。
- 改变重读的方式
- 把肯定的换成否定的,反之亦然。
- 把“可能”换成“必须”,“必须”换成“可能”。
- 把“或者”换成“不是……就是……”,反之亦然。
- 把“和”换成“或”,反之亦然。
- 选择一个意义清晰的词语,在每一处都用清晰的词义替换掉这个词。
- 对于每个表示“等等”的词,在已有的列举中再加上一个明确的例子。
- 找出旨在说服人的词语或词组,如“明显”、“因此”、“很清楚地”或者“当然”。把每一个这一类的词语或词组换成它所取代的认证过程。
- 试着画出某句话或某个段落所说的内容。
- 用等式表达本来用语言表达的意思
- 用语言表达本来用等式表达的意思
- 试着用语言表达某幅图想说的意思
- 把“你”换成“我们”
- 把“我们”换成“你”
- 把“我们”和“你”换成“双方”
- 把泛指换成特指,特指换成泛指
- 把“一些”换成“每一个”
- 把“每一个”换成“一些”
- 把“总是”换成“有时”
- 把“有时”换成“总是”
问题该由谁解决?
- 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 如果这是别人的问题,就把它当成是别人的问题。
在社会上,很多问题源自系统的设计者和决策者,他们并未亲身体会过应该由他们“负责任”的问题。
- 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
- 为了解决问题,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会儿也行。
- 一个小小的提醒可能比复杂的解决方案更有效。
问题来自哪里?
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在你自己身上。
官僚体制总是开始于某种选择的过程,而绝非自然选择。
改变态度,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就能找到问题的来源。
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员或者机构自身也可能成为问题。
如果今天你属于解决问题的一方,明天就可能属于制造问题的一方。
问题从哪里来的?
- 问题是谁出的?
- 他想对我做什么?
对于一个沉浸在问题解决思维模式中的人来说,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无异于当头一棒,对于他来说,只有有难度的问题才是好问题。愚弄一个对手的方法就是,设置一个局面,能通过“定式”的方法解决,但对手会认为这是一个谜题,花非常多的时间去思考,最后才发现解决问题的定式。
合理地利用对方的特点,能大大减少需要考虑的问题定义的数量。
简单来说,很多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绝大多数人觉得自己绝大多数时候都在面对问题。因为人们对“问题”的定义很宽泛,即问题是人们理想状况和实际状况之间的差异,这种想法是正确的。
认为自己碰到了问题是由感觉决定的。当你认为自己碰到了问题,就是真的碰到问题了。但是要知道问题是什么,那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当然,很多遇到问题的人觉得自己知道问题是什么,不过他们经常是错误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知道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是一件非常不值一提的事情。
也许之所以学校总是培养出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者,就是因为学生们从来没有机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是什么,而是老师说问题是什么就是什么。
大多数人都接受过学校教育,而且是过量的学校教育,因此形成了一种本能,会紧紧抓住看起来像是“问题”的第一个表述,然后尽快“解决”它,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考试中,速度很重要。还有就是集中注意力。所以,当人们走出学校,不再参加考试的时候,却很难摆脱已经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使我们在解决的不是“真正的”问题,由于我们想要解决它,它对我们而言也就成了真正的问题,解决的方式越像英雄越好。
对计算机来说,最无关紧要的步骤也必须描述得琐碎而详尽。这些年轻人将会意识到,要想让人们把问题表述得足够清楚,以满足计算机的精确需求,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起初,他们觉得这是因为人们太不善于交流,这种悲观的评价有时是正确的。但在更多情况下,交流不畅不是困难的根源。对于不了解的事情,或者不想了解的事情,人们无法有效交流。
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如何,在你提供他们所要求的东西之前,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从最后的情况看,想要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很多。
当你在一个问题上花了很长时间,下了很大功夫时,常常陷入思维定势,根本不会想到自己可能能够解决问题,那为什么还要伤脑筋去想到底需不需要这个解决方案呢?相反,因为问题来得太快,你根本没时间好好考虑问题,更不用说考虑自己是否想找到解决方案了。
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到底是不是想要它,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去为之后悔。
即使真的想得到解决方案,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每种解决方案都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额外后果。
人们倾向于认为“副作用”是某些特定解决方案带来的结果。“它有可能根本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也可以通过调整解决方案来彻底避免。”
答案可以部分归结为人类的一种倾向——习惯化,即当一种刺激重复出现时,人类对它的反应逐步递减。习惯化使人们能忽略环境中恒定不变的东西,从而简化自己的生活。当人们生活的小环境中刚出现什么新事物时,刺激性是非常强的。如果它停留一小段时间,既不制造危险也不创造机遇,就会变成“环境”或者背景的一部分,最终被完全剔除出去。
在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总会被忽略,不纳入考虑范围。只有当解决方案出现、那些习惯了的因素被移除的时候,人们才会感到震惊。
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问题解决者也是一个和想象中的世界打交道的艺术家。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其实是从最初开始,问题解决者就必须努力看到“水”,而其他参与者都是无意识地在其中游来游去。当“问题”最终“解决”的时候,水也就变成了沙。
完全投入到问题中的时候,问题解决者还有可能忽视另外一件事情。在为解决问题而惊叹不已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略自己是不是能在道德上支持某一解决方案。一个人眼中的罪行在另外一个人眼中可能是美德。
必须在接近一个解决方案,甚至是一个问题的定义之前就考虑到道德问题,并抛弃掉感性的因素。这一类的考虑永远不会浪费时间。因为,无论在从业者看来解决问题是多么引人入胜,这永远不是一项道德中立的活动。
首先,对自己要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