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严谨的科学家会系统而认真地收集和评价各种信息,但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研究方法能得出绝对明确的答案。要深入理解人际关系,需要综合许多研究的结果,需要以明智而审慎的态度评价和辨别不同的信息。
问题的提出
- 个人经验
- 先前的研究
问题分为两大类:
- 尝试对某些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自然发生过程进行描述,尽可能全面和精确地描述事件的性质
- 要研究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以确定哪些事件对随后的结果有显著影响,哪些没有
参与者的选取
- 方便取样:使用容易接触到的任何人,只要他们同意参加实验
- 代表性取样:努力确保参与者大体要与研究的整个总体相似
对人际关系的正确正解依赖于采用各种不同方法进行研究而日积月累起来的知识。多样性就是财富。
没有一项研究是完美的。
研究的设计
相关设计
相关只告诉我们两个事物之间存在联系,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它们会相关。
相关并不能表明事件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当你得出相关结论时,当心不要推导出其他没有根据的结果,相关只是相关。
相关的存在意味着可能有很多不同但可能是因果关联:
- X可能引起Y
- Y可能引起X
- 其他影响因素
实验设计
考察因果关系更简单的方法是采用实验设计。实验提供原因和结果的最直接的信息,因为实验者创造并控制了他们要研究的条件。
实验者必须能够控制和操纵他们要研究的事件。在一些无法控制的事件上不能采用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设计,能考察因果联系,但研究的事件范围有限。
发展性研究设计
研究行为或事件随时间而改变的方式。
横断设计
比较处在不同人生阶段或不同年龄人的发展过程。
从横断设计得到的相关总会受到某些不确定性的影响:参与者所经历的不同社会、文化和政治事件。只要人际关系研究的结果涉及年龄,我们就得质问结果究竟真的是年龄差异,还是不同年龄参与者的成长背景差异。
纵向设计
对同一群人在一段时间里反复进行测量。
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化仍然会混淆年龄和经历的影响。
回溯设计
询问参与者对过去经历的感受。
回忆不精确。
场景的选择
研究场景通常有:
- 实验室——可有效地控制外在的、无关变量的影响/可能引发参与者的虚假行为
- 自然的日常生活环境——参与者更舒适和放松,能观察到更多典型行为/场景变量难以控制
- 角色扮演——往往与真实场景相差很大
数据的性质
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数据,对行为的测量应该同时具备心理测量学上的效度(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
我们测量到的事件真正是我们试图测量的(效度),如果这些事件不会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应该一样(信度)。
自我报告
自我报告(self-reports):直接询问人们的体验,参与者把自己的体验告诉研究者。
形式:书面问卷、口头访谈、非结构性日记
自我报告的三个主要潜在问题:
- 参与者对问题的解释:人们对词语的理解会有不同的角度
- 回忆或觉知的困难
- 参与者报告的偏差
- 自我服务偏差:高估自己在人际关系积极事件中的作用,低估在消极事件中的过失
- 社会赞许性偏差:人们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歪曲事实
观察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行为。
形式:采用复杂的工具测量(摄像/录音/眼动跟踪)或训练助手有效观察
观察法面临反应性问题的影响:如果人们知道有人观察自己就会改变行为。
生理测量
生理测量:对人体自主的和生化等人们无法有意识加以控制的反应进行测量
形式:心率、肌肉张力、性唤起和荷尔蒙水平等
生理测量主要考察社会行为的生理基础。
档案材料
档案材料:保存下来无法更改的材料。
形式:照片日记、报纸杂志、结婚证明、人口统计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