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症状的起因
客体关系理论和幼年期的分离——个体化
玛格丽特·马勒及其同事提出,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幼儿的心理发展模式,强调的是儿童与其养育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重要性,而并不强调内在的精神疾病倾向以及与自身感觉不相关的生物学原因。即,成长环境中,幼儿与其“客体”(人或物)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他以后的心理机能。
自闭阶段:两个月大的婴儿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其他任何事物
共生阶段:幼儿开始辨认自己世界的其他人,但并不将他们看作独立的个体,而是把外部世界看作自我的一部分
分离-个体化阶段:两岁到三岁,开始与自己的原始养育者分离,建立独立的自我意识;开始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划出边界;会将环境中每一个个体视为两种独立的人物形象(好的或者坏的)。细分为:
区别阶段(5到8个月):开始将外部世界与母亲分离开,“社交性笑容”开始出现——对环境作出的反应,但绝大多数时间是对母亲微笑。本阶段要结束时,幼儿会出现与之相反的反应——“对陌生人的焦虑”——辨认出环境中不熟悉的人
如果母亲对孩子是充满支持和关爱的话,幼儿对陌生人的反应主要会以好奇的注视为特征;如果母亲是疏远和冷漠的,那么孩子看到陌生人的焦虑情绪会更严重;幼儿开始将自己对他人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进行分离,依赖分裂手段来应对这些冲突性情绪
练习阶段(8到16个月):练习阶段主要特征是,幼儿开始渐渐远离母亲,会频繁“回头查看”以及“重新回到母亲那边”来确认母亲还在关注自己,这也反映出幼儿在发展自主能力时第一次出现的矛盾心理
友好阶段(16到25个月):扩大自己看周围世界的视野,并认为自己拥有一种独立的身份,是与周围的环境分开的。认为母亲是独立于他人的个体,是真实的个体。孩子与母亲之间仍然会有冲突的出现,这种冲突决定了孩子对边缘型人格症状的易感性。
本阶段,母亲需要去鼓励孩子对自我独立的尝试,同时为孩子提供持续的支持性的动力。正常的两岁儿童会与父母建立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学会暂时地分开,这时的分开可能会有些悲伤情绪,但不会有愤怒的情绪。能很好地理解孩子心理的母亲可以容忍孩子的这种愤怒。在经过多次分离和团聚后,孩子会形成对自我、对父母的爱与信任的持久的稳定的感知能力,同时也会发展出对他人的健康却矛盾的心理
然而,具有前边缘型人格特征的孩子的母亲,要么冲动的将孩子推开,破坏亲子之间形成的联盟(或许是因为母亲自身对抛弃的恐惧以及对亲密的渴求),或者过分坚持与孩子形成共生体。在这些情况下,孩子会产生对被抛弃的强烈恐惧,母亲自己的恐惧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于是,孩子便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情绪情感独立的个体。在今后的生活中,边缘型一类人不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亲密感。
当一个成年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抗拒人际中的亲密时,他可能是重新体验到了儿童时期的感觉。
客体恒常性阶段(25到36个月):这个时期母亲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孩子不会联想到母亲消失了,孩子逐渐学会容忍矛盾和挫折。也会意识到母亲对自己发脾气只是暂时的,开始了解自己对母亲发火不会使母亲不理自己。开始明白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接纳,并发展出分享和共情的能力。这里孩子对父亲和环境中的其他人的反应能力增强,自我意象变得越来越积极,尽管自我批评也成为知觉意识的一部分。
帮助孩子完成这一成长任务的是一些过渡性的客体——熟悉的舒适的物品象征了母亲,可以被孩子随身带着,以此缓解与母亲分离的焦虑。过渡性的客体,是儿童在需要获得自我独立以及需要依赖大人两者之间冲突矛盾的第一个折衷的途径和工具。
发展理论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从来都不能够达到这种客体恒常阶段。这一类人总是固着在更早期的阶段,这些阶段里,分裂和其他的防御机制占显著地位。
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努力想要达到客体恒常、信任和独立的自我观念这一阶段,成年的边缘型患者往往会依赖一些过渡性的客体来获得抚慰。
当把仪式化的、迷信的行为做得过于极端的时候,可能是意味着边缘型患者对过渡性客体的利用。但只有当这种行为不断地被强迫性的顽固的重复,以及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显得非常脱离现实时,才能将之定义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
童年时期的冲突
儿童发展出来的对客体恒常性的感知,会随着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而不断受到挑战。蹒跚学步的儿童听到的童话故事里充满了完美的和坏透了的非黑即白的角色,于是他学会使用分裂的方法来作为最初级的应对策略。
青少年时期的冲突
关于自我身份和与他从亲密感的问题重新成为成长的核心关注点。
婴幼儿时期的友好关系阶段和青少年时期,儿童对他人,尤其是父母之间的初级关联模式,顺从少一点,反抗多一点。两岁大的孩子会尝试通过模仿自己的养育者来标榜自己的特征,以此来博得父母的许可和赞赏,青少年会通过模仿同龄人或者做一些特立独行的行为——甚至是叛逆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这两个发展时期,儿童的行为较少地建立在内在的自我需求上,更多的是想要去反抗周围环境中的重要他人。这些行为便成为探索新的自我身份和自我同一性的途径,而不是去增强已经建立起来的自我同一性。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青少年可能会无数次地思考他的朋友是否爱他,无法将这些积极和消极的情绪进行整合,不能建立起对他人的稳定的持久的认知,这就导致他继续使用分裂这样的一种防御机制。青少年如果不能保持对客体恒常性的感知,会影响到以后维连续的、信任的人际关系、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核心感觉以及容忍焦虑和挫折等方面。
创伤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病史中,最典型的特征是,他们像是生活在孤独凄凉的战场中,家庭破碎,长期遭受虐待和情感上的冷落与忽视。
各种形式的虐待、忽视与边缘型人格障碍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生物学因素
生化状态的不平衡
冲动行为和5-羟色胺的代谢异常之间存在关联,边缘型患者(以及厌食症患者和物质滥用患者等)相似的冲动行为也和这种代谢紊乱相关。
边缘型患者常常出现的暴饮暴食、滥用酒精和药物——这些典型的自我伤害行为——可能也是一种尝试自我医治内在剧烈情绪的尝试。
自我伤害,可能导致内啡肽的释放(体内自然产生的类似麻醉剂的化学物质,在妊娠、长跑及其他重大体力活动时都会产生)
神经性的因素
边缘型人格障碍与某些特定的神经疾病相关,有些可能是遗传性的: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癫痫、脑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