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历久弥新
保守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困境
通常,经济学理论会陷入两种困境:
- 原理上说得通,现实中行不通
- 在实践中行得通,但理论上说不通
理论上说,国际贸易主要应该在资源禀赋差别很大的国家之间展开,因为这能使双方取长补短,但在现实世界里,大部分国际贸易都在类似的国家之间进行。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对于认为市场是一种高效机制的人而言,衰退是一个难解的谜。既然市场这么高效,为什么像货币供应量削减这样的小事,却能造成如此巨大的浪费和经济困境?
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一个巧妙的回答:因为无端变化的货币政策会让公众==困惑==。
我们必须承认市场并不是一种多高效的机制,否则我们就必须认证,衰退只是表面现象,高效的市场是不可能有衰退出现的。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1982年,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货币与经济周期毫无关系
理论内容:
- 经济波动是由生产率的变动推动的。(至于生产率变动的原因,该派学者不加解释,但按常理推测,生产率变动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包括自然因素(例如农业收成的波动、严寒的冬天等)、政治事件(税制变化、导致油价上涨的战争等)以及忽快忽慢的科技进步(例如美国的生产率在1992年的惊人剧增)。在生产率状况极佳的年份,经济出现繁荣,在极差的年份,则陷入衰退。)
- 当人的生产率极高时,他们会更改决定延长工作时间,在生产率极低是,他们会减少工作时间,所以,天气状况的波动是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所以,经济周期不过是代表了自由市场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的一种应对,所以,经济周期其实是一件好事。(==如果经济衰退只不过是人们对生产率暂时停滞的一种理性反应,那么大萧条岂不是大家自愿选择长期休假?==)
逆向选择理论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理论——乔治 · 阿克洛夫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所以叫“逆向选择”。
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违约风险)的融资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求资金最积极且最有可能得到资金的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1989年,马萨诸塞州经济衰退。
1992年,马萨诸塞州的房市差不多恢复正常,但房市的恢复只是由于房价终于卫生部到了符合实际的水平,并不是因为整体经济的复苏。
房屋与小麦不同,并不是一种内部差别不大的商品,售房者的要价越高,他就会等待更长时间,但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足以确保房屋出售的价格;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买家决策的价格(例如急于达成交易,个人偏好),所以,卖家不降价,也有可能把房子卖出去。
如果一名农夫坚持,不拿到比市场上的买家愿出的价格高5%的价格,就拒绝出售自己的谷物,这一行为就是极其不理性的,而人们通常很少做出极不理性的经济行为。但是,如果一位房屋的所有者坚持要拿到比最能兼顾利润与出售速度的价格高5%的售价,他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且正如乔治·阿克洛夫指出的,不过度理性其实才是理性的,因此售房者不仅可以犯这些小错,甚至应该犯这样的小错。
房市上充斥着无法售出的房屋,虽然看起来是一种很荒谬的现象,但其原因也许不过是,无数售房者作出了“近乎理性”的决定:虽然本应早点降低要价,但他们决定再坚持一小段时间。由于大家都难以合理地分析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所以这些售房者的行为并不愚蠢。但所有人的共同行动无疑带来了一种极其不良的后果。
这就是新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看似极其不理性的市场状况,其实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与近乎完全理性的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有人一下子都试图增加现金储备时,经济就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导致整体的就业和收入水平下滑。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定价过高的企业会失去所有的生意,但在充满了极不完美的市场的现实世界里,一家把定价定得稍高一点的企业,从这一较高的价格中所获得的利润,几乎可以弥补它在销量方面的损失;一家不降低工资的企业能有更大的空间来操控它的工人,由此带来的利益几乎可以弥补高工资造成的高成本。一家“近乎理性”的企业如果不降低工资和产品价格,由此带来的成本极其微小,也许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理性的人最终会选择在衰退期不降价。
但这些个体的理性决定加在一起,却会带来整体上的灾难性后果。如果在人们决定增加现金储备的时候,工资和物价不下降,那么经济产出和就业率下滑的趋势就不会自行逆转。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虽然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结果仍有可能很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