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ERTY键盘经济学
QWERTY式键盘是为了让打字员更少出错,故意设置得较难。当打印机进化到键盘时,本有机会把键盘布局改造成更高效的设计,但已经太晚了,制造商一直按照老式打字机的布局生产键盘,于是,人们基本上由于偶然因素而选用的这种标准键盘,就成为“一成不变”的设置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保罗·戴维、布赖恩·阿瑟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像打字机键盘这样的故事其实是美国经济的普遍现象。
保守派最主要的信念是,自由市场能够高效地组织经济活动,如果不去规划或指导人们的行动,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独立的决定,他们的经济活动会变得有效率得多。但是,个体的自由选择集合在一起,也有可能将人们锁定在一种不良的结局之中。如果我们最终被一种低劣的科技主宰而无法摆脱,如果一个产业本应在另一个地方得到更良好的运转,但它却被困在一个拥挤的大都市中心,我们该怎么办?
所谓市场总会将经济导向独一无二的最优结果的理论是错的;相反,==历史性的偶然因素==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市场竞争的结果。
集中在一个地区的产业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它为有技能的工人提供了一个长期性的市场。雇主总喜欢把工厂设在有特长的工人密集的地方,这能使他们轻松地找到所需的人手;而有专长的工人自然也会前往本行业的雇主集中的地方找工作,因为他们在那里都能如鱼得水。如果一位企业家把工厂设在一个孤立的地点,就算他能得到充裕的劳动力供应,企业也会因为专业劳动力的缺乏而经常大起大落,而在这个工厂里工作的专业工人一旦失业,也无法迅速找到安身之所。
辅助性产业会在周边地区发展起来, 为核心产业提供工具、原材料及运输服务,而且在许多方面促进其原料业的发展……在某种产品得到大规模集群生产的地区,就算该行业中的每家企业的资本投入都不大,昂贵的机械有时仍能得到极有成效的使用。因为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个小环节,都存在着专门性的辅助产业,这些产业能帮助附近的许多其他产业完成生产。这样一来,就算是最为专业化的机械也能得到长期使用,从而实现赢利。
专业秘密变得不再是秘密,像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优秀的工作表现能力能得到合理的回报。机器、生产过程、企业组织架构方面的新发明、新改进一旦出现,人们立刻会探讨它的优劣利弊。一个人提出了新想法,其他人马上会加入讨论,并补充自己的建议,于是新思想便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单个企业不仅要有足够的规模,从而能在竞争中立足,还必须扎根于一个足够大的产业或产业集群中,从而可以获得充足的高技能劳动力队伍、专业供应商的配合,并获得发展壮大所需的知识。
经济学理论是由模型组成的,模型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单化的反映,它总是要忽略现实的一些方面,才能集中考察其他方面。不幸的是,规模收益递增、外部规模经济、路径依赖都是不容易以模型的形式来表现的,于是经济学家在设计模型时会忽略这三个因素,假定市场经济的状况是由经济资源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经济史上偶然事件决定的。
国际贸易
贸易的流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部(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而非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互补产业之间。
贸易的内容
一国的内部需求导致一国在某个产业上发展得特别快,以致达到在国际贸易上有比较优势的程度。
新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是以一些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主要包括:
- 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 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
- 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
在任何时候,每个国家都拥有一系列的一般性资源,包括土地、高技能劳动力、资本、气候、整体科技实力等。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哪些产业有希望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但,一国的资源并不能完全决定它的生产,因为一个国家具体在哪些产业上具有优势,取决于由历史偶然因素引发的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克鲁格曼模型
- 市场上企业的数量与企业的平均成本之间存在同向变动关系,企业数量越多,在市场规模既定条件下,单个企业的产出就越少,从而平均成本也就越高。
- 企业数量与产品价格是反向关系,企业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从而产品价格就越低
- 企业数量、产品价格和平均成本的关系是,当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时(存在垄断利润),就会有新企业进入市场,企业数量增加;当价格低于平均成本时(企业亏损),现有企业会退出市场,企业数量减少。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在1966年提出。他认为,产品生命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的周期。就产品而言,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 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市场认识低,销量小,成本高
- 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不了解,几乎无人实际购买。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 第二阶段:成长期——市场接受,销量上升,竞争者入场
- 销售取得成功后,进入成长期。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打开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利润迅速增长。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进入市场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 第三阶段:成熟期——市场趋于饱和,销售增速慢,成本上升
- 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进入市场销售,购买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产品普及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竞争加剧,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业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花色、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 第四阶段:衰退期——市场变革,有更好的替代品,产品生命周期结束
- 产品进入淘汰阶段。随科技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上已经有其它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成撤出市场。
布兰德 - 斯潘塞模型(Brander - Spencer Model)
概念:在某些假设下,政府可以补贴国内公司以帮助它们与外国生产商竞争,从而提高国民福利。
同一个市场中,竞争对手越多,单个企业利润越低,所以,企业会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这种行为被经济学家称为==战略竞争==。出于这种考虑,企业有时会进行一些看起来很荒诞的行为,例如投资于它根本不需要的产能,只是为了警告潜在竞争者,如果敢挑战它的地位,就会发动一场价格战;或者将产品价格定得低于预期市场价,让竞争对手明白,它的低价优势是不可挑战的。
此时,政府如果介入这场竞争,给予补贴,处于弱势的企业的盈亏状况就会发生改变。这项政府补贴就被称为==战略贸易政策==。
有的时候,政府大力支持国内产业对抗外来竞争,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一国政府即便是暂时性地在国际竞争中支持某项产业,也很可能创造一种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带来持久的比较优势;反之,外国政府也可以通过支持其国内产业而使外国无法踏入某个市场,或者使某项外国优势产业跌入自我加剧、持续衰落的恶性循环。
战略贸易政策
一个人要在社会科学方面有所成就,就必须培养一定的淡定感,从而养成一种不带主观意愿、只考察客观事实的好习惯。
新贸易理论只描述世界经济的状况,而不是一种政策建议。像医学研究者一样,那些宣称有快速起效的妙方的人一般不值得信任,长期而言,增进人类知识的人才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存在QWERTY现象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相信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一般而言,引进一项新科技需要很大的初始研发投资和资本投资,在此之后,企业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曲线,在此期间将不断亏损,等亏损期结束时才会开始赢利。但是,我们无法简单地指望用未来的利润来弥补当前损失,因为当前一元钱的价值要高于未来的一元钱,所以我们需要将未来的可预期收益“折现”。原则上,一家企业可以将一个项目可望赚得的所有现金流归结为一笔“折现值
折现值. 折现值(present discounted value,PDV),指将来的一笔资产折算到现在,值多少。(相同数目的资金,时间靠前的,价值大),常用到的是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指一项投资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与项目投资成本之间的差值。净现值大于零则方案可行,净现值越大,方案越优,投资效益越好。 ↩
”。一个项目该不该做,基本上就可以依据“折现值”来判断。
战略贸易 VS . 自由贸易
经济学家最珍视的信条之一——对自由贸易的信仰
公众和议员:国际贸易是一种竞技运动,进口配额能稳定本国产业后方,促进其发展,出口补贴能帮助本国产业打入国际市场,但如果所有国家都采取这样的措施,最终的结果将是毁灭性的,全球市场会分崩离析,所以,虽然人们不太情愿,但仍会赞成各国签订限制进口配额与出口补贴的协议。
经济学家:重视“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不是竞技运动,本质上是互通有无的过程,通常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无论别国怎么做,我们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
就算你了解一个行业的全部历史,对该行业的一切情况,不论是科技、成本还是市场份额,全都了解于胸,你依然无法立即作出合理的决策,因为你总是无法预测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