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
含糊的知识引导精确的行为
原因:
- 知识同时储存于头脑中和外部世界里
- 无须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
- 外界存在自然约束的条件
- 头脑中有关于文化规范与习俗的知识
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必学知识的数量,包括学习的广度、准确度、精确度和深度。人类甚至有意构建各种环境因素来支持自己的行为。尽管许多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仍然在异常的、混乱的环境里泰然自若。我们不需要具备完整的知识,或者依赖周围人的知识处理信息,我们仿效他们的行为,或者跟随他们完成要求的动作。
如果设计师在设计中提供足够的线索(外界的知识),即使当头脑里知识缺乏时,也会带来很好的效果。
储存于外界的知识
一旦从事某项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在外界唾手可得,学习这些信息的必要性就会大同谋降低。
我们仅仅需要记住能够完成任务的知识即可。
人类依赖两种类型的知识完成工作:
- 是什么(陈述性知识 declarative knowledge)
- 怎么做(程序性知识 procedural knowledge)
虽然组织外界事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人们还是会经常利用物品的位置来提醒自己相对重要的信息。
不需要高度精确的知识
什么东西会被混淆,严重依赖于历史,即过去那些让我们区分不同物品的特征。当辨识的规则改变以后,人们就会混淆和出错。
依靠约束简化记忆
约束因素本身并不能决定哪一种方法是对的,但却能够减轻学习负担。约束是设计师的强大武器。
密码
密码口令的强度实际上相当无关紧要,最安全的方法是使用多种标识符号。(这样做的安全程度在现在也是一个挑战)
这是一个深刻的老生常谈的谬误,即我们应该养成一种不断思索自己正在做什么的思维习惯,事实恰恰相反。文明的进步依赖于拓展一些我们不需要思索便可以执行的重要行为。
科学理论与日常实践
通常大多数科学家都同意一般意义上的细节:他们往往在微小的细节上存有不同看法,即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的关键区别。但这些分歧在现实世界中对实践和应用的影响很小。
在真实的、现实的世界里,我们不需要绝对的真理:近似模式就工作得很好。
准确度"足够好"就行。
提醒
理想的提醒方法必须同时具备信号和信息两个方面,即有件事要记住和这件事是什么。
提醒一定要及时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