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迫使我们与此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总是希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保持一致的愿望让我们经常会做出一些明显违背自己利益的事情。
在很多情况下保持一致都是一种很有益的行为,而且也是非常得体的。自相矛盾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品性。如果一个人的信仰、言辞、行为相互矛盾,这个人就会被看作优柔寡断、头脑混乱、两面三刀、甚至有精神病。另一方面,高度的一致则是和坚强的个性和优越的智力联系在一起,是逻辑、理性、稳定和诚实的核心。
保持一致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应付忙碌的现代生活的捷径。一旦我们对一件事做出了决定,固执地坚持这个决定就成了一种非常难得的奢侈,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为这年事操心了。
如果有某种方法可以让人们逃避思考的艰辛,人们就一定不会把它放过。
深入思考所得出的清晰结论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对于一些事物的令人不安的一面,我们宁愿视而不见。机械地保持一致由于是一种事先已经确立的下意识的反应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躲避烦恼现实的安全所在。
引诱我们采取某种行动或是做出某种声明,然后再利用我们要与过去的言行保持一致的压力来迫使我们屈从于他们的要求。
即使是对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要求,我们也要保持警惕。答应这样的请求不仅会增加我们将来答应更大的有关请求的几率,而且也会增加我们答应更大的不相关请求的几率。
一个人的行为比言论更能暴露他的真实想法。因此人们经常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来对这个人做出判断。人们也用同样的证据————自己的行为————来对自己做出评估。自己的行为正是人们据以判断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人们的行为对他们的自我形象以及将来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他们的自我形象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行为。
书面声明之所心在真正改变一个人方面特别有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容易把它们公之于众。
做出一个承诺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这个承诺对许诺者的影响就越大。
那些经历和千辛万苦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这样东西的人会更加珍惜。
一个承诺要起到改变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和未来行为的作用,就应该是主动的、公开的、而且是付出了努力才做出的。而且,这个选择是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做出的,这便会在心中为这一选择负起责任。
抛低球策略:先提出一个很好的条件,让对方做出那个关键的决定(承诺)之后,再在最初的提议上加上一个不太令人愉快的条件。
保护我们自己
我们应该随时对不假思索地保持一致的倾向保持警觉,因为正是这种倾向,使我们对投机者们敞开大门。
有两种信号会提醒我们应该警惕自己是否落入圈套:
来自肠胃的信号
来自心灵的信号,如果我们训练自己随时注意倾听心灵的声音,应该能够在理性的认知系统发生作用之前把它捕捉到。具体来说,就是问自己“如果再来一次,是否会做出同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