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必须发展起市场交易才能够互相帮助,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公平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哪怕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
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值就有价格波动。
有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
有货币,就有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有货币,就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
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公正背后是效率考量。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比较和选择的学问。一个人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要把比较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天平两边去比对。在比较的时候,不仅要看那些看得见的东西,也要看那些看不见(暂时看不见/永远看不见)的东西。
好经济学家和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只能看见可以看见的后果,好经济学家能同时权衡可以看见得见的后果和通过推测得到的后果。
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坏人干坏事的影响其实有限,因为一个人在作恶时,其他人都会警觉起来,会制止他。
那些用良好愿望包装起来的思想,我们比较难识别。
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
政府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万物存活看条件,和理性与否无关。
只要存在不确定性,人们就没办法算出所谓的最优解,顶多只有一个最优的概率区间。
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条件: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制度,是如何存活下来的,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够存活下来。如果条件发生改变,人们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游戏规则决定胜负概率。
人性自私推动社会进步。
人性自私,同时具有同情心和爱心。
人的爱心有限,随着距离拉远而减弱。
仅靠爱心不够,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场协调。
人际互动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四大原因让行行善扶贫难见成效:
缺乏反馈机制,很难判断效率
委托代理问题。很多负责行善的人不是花钱的人,认真程度会大打折扣。
所托非人问题。有很多时候问题出在接受资助一方本身的问题上。
养懒汉效应。持续的扶贫会造成人们的依赖和惰性。人们努力的不是力争上游,而是力争下游。
经济学的基础是稀缺,稀缺是一个基本事实。
稀缺的原因:
- 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 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
人类的需求是得寸进尺,即便物质无限丰富,人类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日子也不会到来。
因为稀缺,人们在利用有限资源时,不得不对资源的用途进行选择;每当要做选择时,都必须采取某种选择标准;一旦确定选择标准,就意味着存在区别对待,而区别对待就是歧视。
歧视不可避免。稀缺、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这四个概念,其实是一体的,只要有一个就意味着同时有其他三个。
歧视不是问题,如何歧视才是问题。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歧视的起源:
- 偏好。
- 信息不对称。人们经常以偏概全做判断,是因为信息费用很高,相比要付出的成本。
对人歧视越多,自己代价越大。
当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时,就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我们要付出很高代价时,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
越是大区域,需要资源互换的需求越强烈,歧视越严重,所获得的资源互换机会就越少。
歧视有时候也非常正向。同时,禁止本身合理的歧视,反倒有害。
现实中歧视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也是有效率的。如果出于政治原因,政府逼着市场改变歧视标准的话,就有可能酿成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