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作用
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
降低质量检验成本
增加市场交易量
通货膨胀的根源
通货膨胀:指总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
恶性通货膨胀:指每个月的通货膨胀率超过50%。
货币数量论:
货币流通量 x 货币流通速度 = 市场上货物总量 x 平均物价
MV = YP
货物总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的机会越小
货币流通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机会越大
货币流通的速度越快,通货膨胀的机会也越大
通货膨胀具有转移社会财富的效果,在通货膨胀中,财富主要以钱的形式保存的人受损,以物的方式保存的人相对得益。
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
奥地利学派的基本主张:
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
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场是研究经济学的焦点所在
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动机,要了解相应的人文背景
奥地利学派关于经济周期的基本观点:
货币不是中性的,如果政府发行货币的数量和过程不得当,就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误导
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错误的投资决策一旦做出,要修改应得花费很大的工夫,要付出代价。
各种社会机构和安排是人们共同行为的结果,不是计划的结果。
凯恩斯主义学派看经济周期
社会的总需求降低、总消费下降,对就业、产量和价格这三者的影响不是对等的。由于每当出现需求不足的冲击时,价格的调整总是迟钝和缓慢的,因此真正受到冲击的是就业和产量。
凯恩斯主义学派基本主张:加大政府开支
宏观经济学家的6大共识
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还是要看它的生产力。
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例如人在消费时表现出的非理性,货币流通量变化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引导作用,政府短期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影响,等。
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
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钞票迟早会造成通货膨胀。
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要调节经济周期,就必须面对一系列的时间滞后。
人是有对策的。学者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怎么控制社会,而是怎么让社会达到更好的协调。
决策问题
是否要为自己的主张负直接的责任,是市场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根本区别。人们在需要承受代价时,就会变得理性,在不需要承受代价时,就会放纵自己的无知、感情和偏见,去支持那些无效的经济政策,让自己错误的观念、不负责任的观念对别人造成影响,产生巨大的外部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