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之路
理想目标必须找寻制度的力量,通过制度的组织才能变为现实。原则虽然并不决定行事的具体方式,却决定着行事的内容以及行事的原因到底为何。
再总结功能性工业社会的必要条件
对于个人和组织
- 必须给予工业体系里个体成员以社会功能和社会身份
- 必须能够将所有个体整合融入一个社会目的
- 必须赋予个人的目的、行为、欲望和理想以社会性意义,同时也必须赋予组织、制度和群体目标以个人性意义
对于权力
- 工业体系内部的权力必须成为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它只能将其权威的来源置于某些道德原则上,这些道德原则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为合法性基础。
对于政府
- 必须有一个受控的、有限的和负责任的政府
- 政治政府和社会治理必须是分离的,二者必须限制、制衡和控制另一方。
- 二者最终都服务于同一个社会目的。
- 必须将权威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
- 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正式框架
- 社会治理的基础必须是对实质性社会目的的实践承诺
立足于我们现有的基础,使用我们已知的工具,通过以相容于自由且功能性的社会的已知条件的方式解决具体问题。
鉴于我们并不知道未来的工业社会得以组织的社会目标是什么,我们也就无法预先描画出蓝图规划。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对有关新的社会制度的每一项提议都进行严格的试验,考察其是否能够符合我们对珍上自由的功能性社会形式上的最低要求。
今天,只要有谁拿出了一张完整的蓝图,实际上这本身就暗示着他其实并不懂得自己真正的任务究竟是什么。而且,只要仔细检视一下这些蓝图就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对房子的整修和外观做了某些努力,仅此而已。因此,“完美无缺”的蓝图有着双重的迷惑性,它不仅不能给我们提供解决之道,还因为它企图把真正的问题掩盖起来,而使得问题的真正解决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困难重重。
指望依靠“敷衍应对”,我们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或者赢得和平;依靠运气或者什么灵机一动,这种恶劣的赌博心态纯粹是犯罪,而赌注却是我们天下人的性命和幸福。
现在,“计划”已经成了一个流行用语,其富含的某种神话意味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词典的定义。今天,打着令人误解的“计划”的旗号而大肆宣传的万应灵药,其志不在于为未来事件和紧急状况未雨绸缪,而是为了消除对政府权力的一切限制。“计划者”们的第一步将是树立起一种包罗万象而又至高无上的权威,使之掌控着管制、调控和辖制政府和社会一切事务的无限权力。今天,那个包罗万象、得到广泛倡导的中央集权式计划,整体上就是一种“完美无缺”官僚体制的专制统治。“计划者”们自己就大言不惭地将其统治看做是仁慈的和开明的专制统治。他们根本无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一切专制统治都注定了将迅速蜕变为贪婪成性的暴政压迫——究其原因,正在于其不受限制、不受控制而且也无法控制。
计划
- 必须接受这个前提——谁也不知道最终的解决之道在何方。因此,我们必须容忍非一致性、多样化、折衷性和矛盾状态。
-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为我们已预见的或想要预见的事情制定计划,我们必须对一切可能的,以及许多不可能的偶然突发情况都做到有备无患。
- 我们必须知悉那些主导我们的准备和计划工作的必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