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充满生机
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
心理学是一个松散地联合在一起的学术王国,它横跨了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Henry Gleitman
心理学有着令人惊叹的广泛性和多样的调查方法。(其实这一点和其他学科没有多大差别)
多样性的含义
许多人学习心理学是希望能够学到一套宏大的心理学理论,以此来概括和解释人类行为和意识的方方面面。但是,因为构成心理学的不是一整套宏大的理论,而是许多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仅仅能够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
无论心理学家对心理学主题的统一性持何立场,他们都承认,即便有一天能够实现理论的整合,其过程也是极为困难的。其他科学同样也缺乏一个完备统一的概念体系。
如果我们试图找到心理学研究课题间的统一性,就不要继续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间找寻所谓的联系,我们应当关注心理学家获取新知识所采用的方法。
科学的统一性
心理学的首要特征——它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 什么是科学?
- 定义:科学,是一种思考和观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其运行机制的方法。
- 科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 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
- 科学家通过验证来找寻世界的规律,科学观察被称为“系统性的”,是因为它是结构化的,所观察的结果能够揭示自然世界一些潜在的本质;
- 科学观察通常都是理论驱动的;它们检验有关世界的各种不同解释观点。它们是结构化的,因此可以根据观察结果,决定哪些理论得到支持而哪些被拒绝。
- 产生公共知识:
- 科学知识并不单独存在于特定个体的头脑中,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知识在没有提交给科学团体、接受他人批评和验证之前是根本不存在的。
- 科学通过可重复性来实现其公共可检验性的理念。一项发现如果想在科学界获得公认,必须以一种能够让其他科学家尝试相同实验并获得相同结果的方式呈现给科学团体。科学家利用可重复性来定义公共知识。
- 区分搞伪科学的满有术士和真正的科学家的最主要的一个方法是,前者常常避开科学出版的常规渠道,直接通过媒体公开他们的“发现”。
- 当公众面对真实性可疑的科学发现时,一个屡试不爽、颠扑不破的标准就是,考察这些发现是否在得到认可的科学期刊上发表过,以及是否经过了同行评审。
- 同行评审只是一个最低标准,而非严格的标准。关键在于,一种理念、一个理论、一项主张或疗法如果不能在有同行评审的学科文献中获得适当的收录,问题就很明显了。
- 同行评审过程绝非完美,但它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是唯一的保护机制,忽视它或轻视它,就等于让我们自己被巨大的伪科学产业玩弄于股掌之间。
- 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 科学针对的是可解决的、可明确具体的问题。这意味着就其类型来说,科学家们所致力解决的问题是能通过现有的经验技术获得答案的。
- 科学通过以下方式得以进步:提出理论解释世界中的特定现象,根据这些理论做出预测,实证地检验这些假设,基于检验的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理论——预测——检验——修正。
- 对于科学家来说,“可解问题”这个词的意义通常是“可检验的理论”——必须与真实世界中可观察的事件具有特定的关联,即“实证可检验”。可检验性标准在学术上通常被叫做证伪标准。
- 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
心理学和世俗智慧:“常识”的误区
常识总是基于一些假设,而心理学对这些假设的经验基础进行检验。
心理学扮演着一种世俗智慧检验者的角色,常常难免和诸多根深蒂固的文化信念发生冲突。
心理学往往是“传递坏消息的信使”,宣告原本为人们所接受的世俗观念再无立足之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人仅无视这些消息,还想消灭这些信使。(科学匀是如此)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往往受到诋毁,不是因为人们认为它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希望避免研究结果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年轻的心理科学刚刚开始揭示行为方面的一些事实,而在过去,这些问题是游离于研究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