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性”批评和心理学
为什么自然性并非总是必要的
科学实验的人为性并不是偶然的疏忽,而是科学家故意为之。因为只有这种才可以将决定事件发生的许多相关变量区分开来。
禁锢于真实生活条件会妨碍我们发现许多新事物。
对“随机取样”的误解
并非每一个心理学调查研究都需要使用随机样本,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不是一回事。
随机分配和随机样本的区别
- 随机取样
- 涉及的是如何选择被试进行研究
- 当它成为必要条件时,我们需要用一种方法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这种方法要确保总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行为样本,被抽中的样本就成为随后调查研究中的被试
- 这种随机抽样的调查研究既可能是相关研究,也可能是真实验
- 只有使用了随机分配的方式,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实验
- 大部分心理学实验没有使用随机样本,因为没有必要
- 随机分配
- 真实验必需的条件
- 当每一名被试被分到实验组的机会和被分到控制组的机会相等时,则实现了随机分配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异同
应用研究:对应用研究而言,预测必须是:研究与现实生活有“一对一”,应用研究的结果必须都能直接应用。因此,在应用研究中,样本的随机性和情境的代表性问题很重要。
理论研究:主要目的为理论验证的研究,通常也被称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专注于理论验证。
大多数心理学研究不属于应用型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在大部分基础研究中,研究结果通过理论上的修正得到间接应用,从理论产生到应用于某些实践性问题需要一段时间。
在用于验证理论的基础研究中,人为的环境条件是有意创设的,轱辘为这有助于把研究的关键变量从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中分离出来。因此,心理学实验“不像是真实的生活”这个事实其实是一种优势而非缺点。
历史一再证明,通过让科学家解决特殊的实践性问题而试图控制科学发展方向只能阻碍发展进程而非促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急于让科学家们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让其考虑“其他事情(基础研究)”的做法,被证明是最不切实际和目光短浅的。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大二学生”问题
大二学生问题:因为大二学生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中做被试,因此这些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是否具有可推广性受到质疑。
- 这种批评不能说明研究结果无效,只是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理论的可推广性。只能说建立在大二学生数据基础上的理论不够全面,而不能说该理论一定是错误的
- 在心理学众多领域中,大二学生问题不构成一个问题,因为所研究的心理过程是非常基本的过程,几乎没有人相信视觉系统的基本构造跟被试样本的人口分布特征有关
- 许多研究结果得到了重复,这使我们确信这些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广到不同的地理分布中,并且在较小程度上,也能推广到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家庭变量以及早期教育经历的人群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