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
我们大脑的进化始终以这样一种方式,就是让我们能够不懈地寻求世界中的各种模式。我们寻求身边事物的关系、解释及其背后的意义。
但是,环境中没有什么可以进行概念化的东西,可我们还是一味地去寻求概念性的理解,这是一种不良适应。无法概念化的原因在于,概率,或者说是偶然性和随机性。
自然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系统性以及可解释的因素与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一件事取决于偶然性时,并不一定表示它是不确定的,只是说它目前是无法确定的。
我们不得不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期望以获得对世界万物的理解。在大多数的一般情境中,这种对于知识背景和记忆的运用让欠产正确地阐释一些主张,并对此提供必要的推论。但这一强有力的机制在原本没有承载任何信息的情境中偏离正轨。有些本是能够轻而易举就识别出来的随机性噪音,我们却不懈地要从中寻找意义。——RayHyman,1981
试图去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可能源于我们深切地渴望相信自己是可以控制这些事件的。
偶然性和心理学
在心理学中也存在这样的倾向:研究者试图解释一切,希望其理论不仅能解释行为中系统的、非随机的成分,还要能解释任何细微的变异。这种倾向导致了不可证伪的心理学理论的泛滥,既包括个人提出的理论,也包括那些看似科学的理论。
真正的科学家不惧怕承认自己的无知。
在评价心理学主张的一个实用法则是:在接受对某个事件的复杂解释前,先想一想偶然因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
==在试图解释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同时又拒绝承认偶然因素的作用,实际上会降低我们对现实世界的预测能力。==
为了减少错误就必须接受错误。——Dawes,1991;Einhorn,1986
我们试图评估和预测的事情在本质上是概率性的。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期望大自然会如此听话,能让我们以百分百的把握去预测单一事件。相反,我们最高的期望也只能是鉴别一系列可能的结果,然后去估计每个结果出现的相对可能性。从这种概率的角度看,传统临床评估期望达到的那种理想化目标——对独特的未来事件做出精确的预测——其实太天真了,反映了我们的无知或自大,或二者兼有。——Mc Fall & Treat,1999
个案信息在引发对重要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变量的关注方面是非常有用的。一旦相关的变量已经确定,我们要开始运用它们来预测行为时,测量这些变量并使用统计公式来进行预测始终是最优程序。
统计方式优于临床预测之处在于,统计程序所得出的预测是公共知识,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修改、批评或争论。如果使用临床预测就等于要依靠个别权威的评估——由于这类判断太过个别和特殊——因此不能接受公众的评议。
当对行为进行预测时,千万不要对统计资料置之不理。统计预测也昭示,当对人类的行为进行预测时,错误和不确定性将始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