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爱因斯坦综合症

关联性原则

关联性原则: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

新的科学理论不仅仅要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容旧的事实,这样才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的理论进步。

如果一个新的理论解释了一些新的现象,但没有解释大部分旧的事实,那它将不会被认为是对旧的理论的全面超越,因此不会立即取代那些旧理论,而是以竞争性的面貌并存,直到有一个能整合二者的新理论出现。

爱因斯坦理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能够解释更为广泛的新现象,而这些是牛顿力学所做不到的。

消费者规则:警惕关联性原则的无效性

科学发展的“跃进式”模式——我们可称之为爱因斯坦综合症——让我们误入歧途,以为新的发现必定违反关联性原则。这一观念的危险性在于,如果舍弃关联性原则,最大的受益者将是那些伪科学和伪理论的贩卖者。这些理论之所以受到青睐和关注,就是因为它们总被说成是“全新的”。

伪科学经常使用的另一个伎俩是宣称先前的数据与现在的理论无关,因而不予考虑,也就是说,关联性原则被完全破坏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关联性原则的重要性就是由爱因斯坦理论本身所论证的。

“跃进”模式与渐进整合模式的比较

科学实验很少能完全确定某个问题,或支持某一理论从而排除其他理论。新的理论也很少能全面超越所有先前存在的相互竞争的概念体系。

科学总是遵循关联性原则,其特点丰于众多个体的参与,而对这些个体的贡献进行评判的标准,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自然界的了解。相比之下,伪科学经常认为特定的权威和研究者都有接近真理的“特殊”机会。

  1. 科学上没有哪个实验是被设计得完美无缺的,对任何一个实验数据的解释都存在着不确定性,科学家们评估一个理论,谢谢不是坐等一个完美的或者关键的实验的出现,而是对大量局部存在瑕疵的实验的总体趋势进行评估。
  2. 许多科学在即使没有爱因斯坦的情况下也取得了进步,这些进步是蹒跚而曲折的,而不是通过伟大的“爱因斯坦式整合”那样的阶梯式跃进。

聚合性证据原则

聚合性证据原则

  1. 假设来自大量不同实验的结果都很一致地支持了某一特定结论,我们应该继续去评估这些研究瑕疵的性质和程度。
  2. 如果所有的实验都是以同样一种方式出现瑕疵,这些情况会降低我们对实验结论的信心,因为结论的一致性也许仅仅源于一个特定的瑕疵,而这个瑕疵是所有实验共有的
  3. 如果所有实验都呈现出不同的瑕疵,我们对结论的信心就会大增,因为结果的一致性看似并非源自某个让所有实验结果都混淆不清的干扰性因素。

不同的方法很有可能涉及不同的假设,当一个假设能够通过众多基于不同假设的证伪检验时,我们可以说是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结论。

只要大量的实验能够得到近似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的实验证据实现聚合了。这个原则之所以能让我们得出有说服力的结果,是因为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不大可能是由某个实验程序的特殊性所造成的。

心理学中的聚合性证据

心理学结论往往是建立在聚合性证据原则之上的,支持一个理论的数据经常只能排除一小部分可能的解释,还遗留了许多有可能取代这种理论的“候补”理论。其结果是,只有收集并比较来自大量研究的数据之后,才能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

要注意不要从相关中推论因果,拒绝接受见证叙述式的证据。

证明聚合性证据原则的最好方法,就是检验心理学中一些仍存在争议的领域。

科学共识

在评估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时,心中要想的是“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是“渐进整合”,而不是“大步飞跃”。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