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证伪性
科学家要确认某个理论是不是可检验的,采取的方法就是确保该理论是可证伪的,也就是说,理论对应着自然世界中的真实事件。
理论的可证伪性标准
可证伪性标准:对某理论的新证据进行评价,必须使新的数据具有证伪该理论的可能性。
可证伪性标准方张,一项理论如果有用,它所做出的预测必须是明确的。理论必须两面兼顾,也就是说,这项理论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应该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如果不会发生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项理论有问题:它可能需要修正,或者我们需要去寻找一个全新的理论。
不管哪种方式,我们将最终有一个更接近真理的理论。相反,如果一项理论预测包括了所有可能观察到的数据,那么它将永远不能被修正,同时我们将被禁锢在当前的思维方式中,失去了取得进步的可能。
这即是说,一项成功的理论并不是可以用来解释所有可能的结果,因为这样的理论本身就丧失了任何预测能力。
科学上的理论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它们能对一组数据做出解释,并对未来实验的结果做出预测。假设是从理论中产生的具体预测(理论则更加普遍和全面)。
好的理论做出的预测总是会显示自己是可证伪的,坏的理论不会以这种方式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它们做出的预测是笼统的,以至于总会被证明为正确的。
当一种理论被置于“不可被证伪”的保护下,那么可以说它已经不再是科学了。
弗洛伊德的理论使用一个复杂的概念结构,在事后解释人类行为,但并不做事前预测。它可以解释一切,但也正是这个属性使得它在科学上无用。
由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声望一度被人为地抬高,令社会上许多有疾病及遗传缺陷的人拒绝有效的治疗,转而从个体早期经历中寻找自己现在痛苦的根源。
那些毫无用处的解释是诱人的,因为它们似乎能对事情进行解释。事实上,它们都是在事后对所有事情做出解释的。然而,它们提供的解释不过是制造了理解的幻觉。由于总试图在事后解释一切,它们也就堵死了前进的大门。当然,从这样的理论推导出的预测可能是错误的,但这是优势,而非缺点。
要将一个研究成果认定为确定的科学事实,可重复性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当研究结果与以前的数据或现有的理论相矛盾的时候。
不是所有的证实都等价
可证伪性原则意指,理论被证实的次数冻是最重要的因素。原因在于,并不是所有的证实都是等价的。证实能否令人信服,取决于预测在何种程度上将自己暴露在可能被证伪的情境下。
因此,不仅要关注理论被证实的数量,更要关注验证本身的质量。将可证伪性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就可以使那些使用研究结果的人抵制不科学的、全能理论的诱惑。这种全能理论会不可避免地妨碍我们对世界和人类本质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拥有巨大的心理吸引力,其秘密在于它们能够解释一切事情。预先知道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能理解它,不仅给你智力上的掌控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你拥有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安全感。——波普尔 Popper
对这种安全感的追求是以知识发展的停滞为代价的。科学是一套不断挑战原有信念的机制,在这种机制里,原有信念以一种能够被证伪的方式接受实证检验。
可证伪性和世俗智慧
心理学威胁到世俗智慧所提供的安逸感。心理学的目标是对各种行为理论逐一进行实证检验和筛选。
心理学并不追求那类事后能解释一切,但事先无法做出任何预测的理论,不追求这种解释系统所带来的安逸感。它也不接受那些被设计得永不可变、并代代相传的世俗智慧体系。
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被那些对人类行为有误解的人们所包围时,大家都会蒙受损失。公众对于教育、犯罪、健康、生产力、儿童福利和许多其他重要问题的态度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如果这些态度源于错误的行为理论,那么我们大家都会受到伤害。
承认错误的自由
在科学上,犯错弁不是罪过。
科学的本质就是“在公众面前犯错”。——Daniel Dennett
每个人在训练自己的推理能力时都要学会这一点,当他回顾过去时会说“这个问题我当时没想明白”。生活中的人们也需要这种能力,即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我当时搞错了。”而科学能让认错每时每刻都发生。你注意到某些东西与你已经思考了很久的事情相冲突或不一致,它会触动你改变想法。这与人们没完没了地去寻找一些合理说法来为自己先前的错误辩解的做法完全不同。——罗伯特·奥本海默
在科学中犯错是正常的,对于科学进步来说,真正的危险是人类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即避免让其信仰暴露在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情境之中。
一个真正开明的人愿意听众公正的调查,而非他自己的预测。科学方法是对世界的印证,而不是对我们自己的印证。——Jonathan Adler
科学知识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于科学家的德行,而是源于他们不断交叉检验彼此的知识和结论的这一社会过程。
想法不值钱
科学是创造性的过程,但这种创造性需要要概念结构符合实验数据。这并不容易做到。也许我就是为什么好的科学理论很难提出,不可证伪的伪科学信仰体系泛滥的原因,因为后者容易建构得多。
科学中的错误逼近真理
科学家只对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感兴趣:它们并不是确定无疑的。
科学家侧重于已知事实的前沿,而忽视那些已经被充分证实的问题。
新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所有旧理论能解释的事实,还能够解释旧理论不能解释的事实。理论被证伪不意味着科学家非得建构一个全新的理论,把建立旧理论的事实全都扔到一边。
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尽量改进他们的理论,并挑战当前知识的局限。
科学理论是个确定程度不同的连续体:有些已经成为了确定的事实,另外一些则被完全地证伪了。对于科学问题,方法论上的怀疑主义并不产生完全确定的答案(原则上说,这些答案可能会被新的证据推翻),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知识是不存在的,只是说知识是暂时性的。
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并且和自然界的真实事件没有关联,那么它就是无用的。心理学里一直充斥着不可证伪的理论,这也正是心理学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