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做事必须有效。

有才能的人(意识到自己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他们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可能产生效益。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对“体力工作”而言,我们所重视的只是“效率”。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

在从前的机构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听命于人的体力工作者的效率。知识工作者在从前的机构中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们的工作是否有效,只会影响到他们自己。

现代的社会,都在把重心转向知识工作者,他们只有对组织真正有贡献,才算是有效。

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我们只能协助他们。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及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如果他的工作缺少有效性,那么他对做好工作和做出贡献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他将会成为朝九晚五在办公室消磨时间的人。

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只有通过另一位知识工作者,把他的街道口当做投入,并转化为另一种产出,它们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行动上,也将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因此,知识工作者必须做到一些体力工作者不需要做的事,他必须具有有效性。而且,他不能只顾到他的产品本身的效用。

谁是管理者

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一位知识工作者是不是一位管理者,我们不能以他有没有下属而定。

知识工作不能用数量来衡量,也不能用成本来衡量。

衡量知识工作主要应看其结果,而不是看机构的规模有多大或管理工作的繁简。

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每一位管理者都要面对的现实是,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有效性,一方面却又使他们很难达成成效性。

机构中的管理者必须面对四类非其本人所能控制的现实难题:

  1. 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

  2. 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

  3. 管理者本身处于一个“组织”之中。只有当别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算有效。

  4. 管理者是身处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在组织内部所发生的,只有人工和成本。一个组织要产生一项既定成果,其工作量越少,表示其成绩越好。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外部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这种外部环境是真正的现实,而这个现实不是能从组织内部有效控制的。管理者能看得清楚的只是组织的内部,除非他能付出特殊的努力,使自己与外界保持直接的联系,否则他必将日益局促于组织内部。他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他的注意力就越容易为内部的问题和挑战所困,而不能看到外部的情况。

组织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一种人工制品,与生物有机体完全不同。但组织也要受支配自然生物生长的同样定律的制约:一个生物成长得越大,它所消耗的资源也就越多。

一个组织绝不能像生物一样,以自身的生存为目的,如果能延续后代就算成功了。组织是社会的一种器官,只有能为外部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算有所成就。

真正的问题是,外部情况往往是质的性质,难以量化,它们还不能称之为事实。所谓事实,应该是已经认定,已做分类,并且已确知其关联性。在我们对其量化之前,必须先掌握一个概念,那就是:必须先从无数现象中抽象出某一具体的特性,并对其命名,然后才能进行计算。

对于外部的情况,真正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机构及其努力的成败关键。对这种转变,必须要有所觉察,转变是无法计量,无法界定,无法分类的。

令人担忧的是,有了电脑,管理者对不能转化成电脑逻辑与语言的资料和刺激,恐怕会不屑一顿了。管理者可能会因此失去觉察力(对情况的觉察),而仅仅重视事实(即情况发生之后的数字)了。这样一来,大量的电脑信息反而会使他们与外界的实际隔离。

电脑只能反映已经存在的情况。而管理者,必须生存及工作于企业之内。所以,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努力去觉察外部世界,则组织内部的事务必将蒙蔽他们,使他们看不见真正的现实。

对有效性的认识

我们必须学会这么一种建立组织的方式:若某人在某一重要领域具有一技之长,就要让他充分发挥这一特长。

今天有许多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不论是在企业机构、医院还是政府,他们的缺点之一,是往往以自己精通了某一狭窄领域的专门学问而自满,不屑于其他。

通才和天才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应该努力的是,学会善用那些专精于某一领域的人。

卓有成效可以学会吗?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这一训练使他们工作起来能卓有成效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这些训练,则无论他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象力和多丰富的知识,也必是一位缺乏有效性的管理者。

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5个习惯:

  1.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有系统地工作,来善用这有限的时间。

  2. 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

  3. 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也绝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4.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他们会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他们知道:要事第一。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放一放,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办法,否则反倒会一事无成。

  5. 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他们知道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理和秩序总是,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他们知道一项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它绝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知道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真正不可或缺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决策。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