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从众不仅仅是与其他人一样地行动;还指个人受他人行动的影响。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顺从:顺从某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真正喜欢这样做。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

接纳:内在的从众行为叫接纳。

影响人们服从的因素

  •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与受害者的距离越远,表现出的同情越少。我们很容易漠视那些与己无关或失去个性的人。反过来说,人们对于个性化的人最富有同情心。

  • 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

    权威在空间上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

    权威性本身也会增加服从率。

  • 权威的机构性

    权威的机构声望会增加服从率。

  • 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

行为和态度

当外界的影响作用超过了内在的信仰时,态度便无法决定行为。

登门坎效应:个体一旦满足了他人某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满足他人提出的更大要求。

态度会随着行动不断变化,又使行动合理化,从而加强了态度。

情境的力量

我们在试图打破社会束缚时,才会意识到它们的约束力。

分工合作让恶行更易进行,每个人感受到的罪恶感会减少。

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仍总是倾向于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而非外在情境因素。

预测从众的因素

  •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越容易引发从众行为

  • 一致性: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一致性,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

  • 凝聚力:群体以外的人对我们的影响要小于我们自己群体内的少数派观点。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越大。

  • 地位: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

  • 公开的反应:人们必须面对他人做反应时要比私下里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 事前承诺: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作了承诺,很少屈服于社会压力。

为什么我们会从众,主要有两种原因: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赞赏,或者因为我们想要做出正确的行为。

从众的个体差异

  • 个性

    跨情境行为能更好地预测你整体的从众性。

    当社会影响非常微弱时,个性也能较好地预测行为。

  • 文化

    与个人主义国家的人相比,集体主义国家的人对他人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反应性。

只有当个体与众不同时,都会意识到自我。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