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界面设计原则
为了最有效地向用户传达应用程序的行为,视觉界面设计师应该利用用户的先天视觉处理能力。
传达风格/传播品牌
在着手界面设计之前,有必要理解品牌承诺。挖掘体验属性,描述应该如何感受产品或者服务的任何交互。这些属性确定了以后,成为界面设计的一组指南。
带领用户理清视觉层级
在看到任何一组视觉元素时,用户会下意识问自己“这里什么重要”,“这些东西有什么关联”。我们必须保证,用户界面要通过创建层级和建立关系,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根据场景,确定哪些控件和数据是用户需要立刻理解的,哪些次之,哪些只是偶尔需要用到。这种排列贯穿视觉层级。
使用基本视觉元素(位置、颜色、大小等)区分层级级别。
尽管用户几乎从未留意良好的视觉层级,但糟糕的视觉层级立马就能跳出来,引发混乱和困难。
在组织的每个级别提供视觉结构和涌流
把用户界面看作由视觉元素和行为元素组成,比较有用。务必保持清晰的视觉结构。
- 创建逻辑路径
- 界面元素平稳
在特定屏幕上告诉用户能做什么
- 使用图标
- 传达功能感
- 将视觉符号与对象关联起来
- 简单地渲染图标和视觉符号
- 尽可能预览视觉效果
响应命令
用户需要看到某种响应,表示系统有收到他们的命令。
把注意力吸引到重要事件上
吸引注意力的工具涉及人们的基本观察力,都建立在诸如大小、颜色、动作等对比之上。
需要考虑的挑战:
吸引注意力的机制不在我们有意识的控制之下。
很难在保持注意力信号有效的同时还保持体验一致。
建立有凝聚力的视觉系统,保证体验一致
最小化视觉工作量
界面上的视觉噪音一般是由过多的视觉元素造成的,视觉噪音的形式有:
- 过分的装饰
- 没有增加任何信息的3D渲染
- 过度使用标尺、用户分离控件的元素视觉上“过重”
- 颜色、纹理和对比过于密集
- 使用太多颜色
- 无力的视觉层级
保持简单
优秀的视觉界面和任何优秀的视觉设计一样,在视觉上应该是高效率的。
删减东西,直到破坏了设计为止,再把最后去掉的东西加上。
完美不是加无可加,而是减无可减。
视觉信息应该实现的目标
- 加强视觉对比
- 显示因果关系
- 显示多个变量
- 在一个界面整合文本、图形及数据
- 确保内容的质量、相关性和完整性
- 在相邻空间上显示事物,而不按时间堆积
- 可量化的数据就要量化
一致性和标准化
界面标准化的益处
通过提高产出和减少错误,改善用户学习界面的能力和提高生产率。
改善了易用性和易学性,降低了客户培训和技术支持的费用。
好的标准能够降低维护费用,提高设计和代码的重复利用。
界面标准化的风险
任何标准的风险在于根据标准创建的产品不可能比标准更好。
界面标准最适合作为具体的指导准则和经验法则,僵化地遵循界面指导准则或不考虑具体情境中的用户需求,会强迫应用程序界面适应不恰当的交互模型。
什么时候打破规则
当一个习惯用法被目标用户(你的人物模型)试用后,大多数人认为明显更好,这就是将其用于界面的最好理由。只有在真实的软件世界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才能证实其成功。
应用程序之间的一致性和标准
一致性并不意味着僵化,特别在一致性不恰当时。
界面和交互风格指南准则必须随其所服务的软件而成长和演化。有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及其目标(有时甚至是你的企业目标),必须打破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