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引言

关于动机的17个命题

1. 作为一个整体的人:个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有组织的整体。

2. 作为动机状态典型的饥饿

3. 手段和目的

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欲望通常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当分析一个人有意识的欲望时,我们往往发现可以追溯其根源,即追溯该人其他更基本的目的。

4. 无意识动机

合理的动机理论不能忽视无意识生活

5. 欲望和文化

不同的文化可能提供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满足某一特定的欲望,所以,目标本身远比通向这些目标的条条道路更具有普遍性,因为这些道路是由特定的局部性文化所决定的。

6. 复杂多样的动机

一个有意识的欲望或者一个动机的行为,可能起到一种渠道的作用,通过这个渠道,其他意欲得以表现自己。如果一个行动或者有意识的愿望只有一个动机,那么它就是不同寻常的,而不是普遍性的。

7. 促动状态

动机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起伏的和复杂的。

8. 满足产生新的动机

我们有必要研究所有动机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弃孤立的动机单位。

有两个不可忽略的事实:

  1. 人类只能以相对或者递进的方式得到满足
  2. 需求似乎按某种优势等级、层次自动排列

9. 不可能列出内驱力一览表

我们应该彻底放弃为内驱力或需要制作分解式表格的企图。

3个原因:

  1. 它们意味着表内各种内驱力的均等,这关不正确。任何一种欲望浮现于意识中的或然性,取决于其他更具优势的欲望的满足或者不满足状态。

  2. 列表意味着这些内驱力中每一种都与其余的内驱力不相干。事实上它们并不是相互孤立的。

  3. 通常是以行为为基础制定的,它就完全忽视了我们所了解的内驱力的全部动力性质。

各种内驱力之间不但没有相互排斥,它们的相互重叠甚至使我们几乎不可能完全清楚和严格地把一种内驱力同其他内驱力分开。

10. 按照基本目标为动机分类

任何动机生活分类所能依据的唯一可靠和根本性的基础是基本的目标或需要,而不是任何一般的刺激物意义上的内驱力罗列。

11. 动物资料不足以说明问题

12. 环境

我们必须承认,如果不与环境和他人发生联系,人类动机几乎不会在行为中得以实现。

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他的障碍物和有价值的对象。这些障碍物和对旬必须部分地由情境中的机体所规定的方式来界定。我不曾领略过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在泛泛地确定或者描述一个情境时抛开在其中活动的特定的机体。

理解一个地理环境怎样变成一个心理环境的唯一令人满意的方法就是:去理解这个心理环境的组织原则就是处于这个特殊环境中的机体的现有目标。

合理的动机理论必须考虑情境,但绝不可成为纯粹的情境理论。

13. 整合作用

机体通常表现为一个整体,但有时则不然。

机体是以部分的、特定的或者分散的方式对付不重要的、熟悉的事情或易于解决的问题,这样,机体的主要能力就可以用于解决更重要的或者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14. 无动机的行为

并非所有行为或者反应都是有动机的,至少并非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对需要满足的追求,即寻求需要的东西或匮乏的东西。

15. 达到目的的可能性

我们有意识地渴望一切实际可能获得的东西。

重视达到目的的可能性这个因素,对于理解我们文化中各个阶级等级之间的动机差别,理解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在动机上的不同是至关重要的。

16. 现实和无意识

现实是否对无意识行为造成影响?现实对无意识行为造成的影响是正常的还是病态的?

17. 健康人的动机

我们关于人类动机的大部分知识并非来自心理学家,而是来自治疗病人的心理治疗师。这些病人既是有用资料的来源也是引起误解的来源,因为他们显然代表了人口中质量较低的部分。

任何值得关注的动机理论,除讨论有缺陷者的防御手段外,还必须讨论健康、强健的人的最高能力。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