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到正常与健康的方法
一、“正常”的标准概念
统计学上的平均
对人类行为的统计调查只告诉我们事实是什么、实际存在的是什么,这些调查被认为完全缺乏评价。
社会习俗
“正常”这个词经常在无意中作为习俗、习惯或惯例等的同义词来使用,并且通常被用来指造成习俗的借口。
另一个形式是用神学的准则来掩盖习俗。
社会规范
被动的调整
适应良好的人的概念,是这一错误的主要变体。
我们的问题是:“适应哪一个团体?”
适应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的文化以及外部环境的被动的顺应。
适应是一个被动的而不是积极的过程。没有个性也能很快活的人就是它的理想典型。
这种极端的环境论意味着人类无限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以及现实的不可变性。因此它就是现状,体现了宿命谇的观点。同时它也是不真实的。人类的可塑性并非无限,现状也是能够改变的。
疾病的缺失
把“正常”一词用于指没有损伤、疾病或明显的机能失常这一医学——临床习惯,是使用正常一词的又一个完全不同的传统。
许多心理分理家甚至说,没有正常的人,不存在绝对没有病患的人。这个说法相当真实,但对于我们的伦理学研究却无多大帮助。
二、新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人的概念:
人类有自己的基本天性,即某种心理结构的框架,人类有由遗传决定的需要、能力和倾向性,其中一些跨越了文化的界限,体现了全人类的特性,另一些为具体的个人所独有。一般看来,这些需要是好的或者中性的,它们不是罪恶的。
全面的健康状况以及正常和有益的发展在于实现人类的这种基本天性,在于充分发挥这些潜力,在于沿着由这个隐藏而模糊不清的基本天性所控制的轨道,逐渐发展成熟。这是内在的发展,而不是被外界所塑造的过程。
一般的心理病理学现象是人类的基本天性遭到否定、挫折或者扭曲的结果。
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有助于向着人的内在天性的实现方向发展,就是好的;只要阻挠、阻挡或者否定基本人类天性,就是坏的或变态的;只要干扰、阻挠或者改变自我实现进程,就是心理病态。
三、我们可以成为什么
我们现在能够依靠观察他外在的情况,来判断他的基本天性。
单凭智慧或者理性是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
自我实现的发生不仅依靠思想活动,而且取决于人的整个人格的实现,这个完整的人格不仅包括该人的智慧能力的积极表达,而且包括他的情感和类本能的能力的积极表达。
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需要、偏好和本能的残余弱而不强,含糊而不明确,有怀疑、犹豫、冲突的余地;它们太易于被文化、学习以及他人的偏爱所窒息,进而消失在视野中。许多世纪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将本能看成含义明确、明白无误、强大和有力的(就像动物的本能一样),以至我们从未看到弱本能的可能性。
四、内在的人性
人的天生趋势或内在天性,似乎并不只是他的解剖构造和生理机制,还要包括他最基本的需要、欲望以及心理能力。其次,这种内在本质通常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它被掩盖起来、尚未实现,处于弱势而不强盛。
六、健康的前提条件
机体具有自己的固有的、轮廓模糊的本性,那么显然,这种内在本性非常柔弱、微妙,不像低等动物的本能那样强大、不可抗拒。低等动物对于自己是什么、要什么和不要什么,绝对不会产生任何怀疑。然而,人类对爱、知识或者某种人生观的需要却不明白无误,反倒很微弱的,它们用低语而不是喊叫来表达自己,而低语声很容易被淹没掉。
为了发现一个人需要什么以及他到底是什么,有必要满足特定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促使这些需要和潜在的可能性表达出来,使它们得以实现。大体上,这些条件可以总的概括为允许满足和表现。
从促进自我实现或者促进健康的角度来看,(理论上的)良好环境应该是这样的:提供所有必需的原材料,然后退至一边,让机体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自己进行选择(不要忘记,机体经常选择自我克制和延迟,以有利于他人,等等,并且他人也有要求和愿望)。
七、环境与人格
个人能够比他所生长和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更健康,甚至健康得多。之所以有这种可能,主要是因为这个健康的人有超然于周围环境的能力。也就是说,他靠内在的法则而不是外界的压力生活。
健康人通常并不在表面上引人注目,他们不着奇装异服,风度和行为也不异常,他们有的是内在的自由。由于他们不为他人的赞扬和批评所左右,而是寻求自我肯定,可以认为他们在心理上是自主的,即相对独立于文化。对不同品味与观念的宽容与超然似乎是关键的必需品。
九、“正常”的本质
当机体因为某些价值被剥夺而患病、委靡不振时,我们因此而得知它需要什么,即它重视什么。这也等于告诉我们什么对它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