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心理学的问题
学习
许多被当成联想式学习的东西,实际上是内在的和为现实所需要的,而不是相对的、任意的、偶然的。
为什么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手段(如评分等级、学位、荣誉、奖状),而不是目的(如智慧、理解力、良好的判断力和审美力)?
我们对于情感态度(emotional attitudes)、趣味和爱好的获得是了解不足的。
实际中的教育往往是通过使孩子少找麻烦、少调皮捣蛋来满足大人方便的需要,更积极的教育则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自我实现。教育应该教给孩子坚强、自尊、正义感、抵制抵制控制和利用、抵制宣传和对文化的盲目适应、抵制暗示和流行。
知觉
关于知觉的研究,过多地是对错误、曲解、错觉等的有限的研究。有大量对陈规俗套的研究,却几乎没有对于新鲜的、具体的研究。
是什么因素使健康者能够更有效地感知现实,更精确地预见未来,更容易地察觉人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因素使他们能够容忍或者享受未知的、无结构且意义不明的、神秘的事物?
人越健康,他们各种能力之间的联系就越多。
对于统一的意识,存在认知、启发、超个人的和超人类的知觉,神秘体验和高峰体验的认知方面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情绪
积极的情绪尚未被研究透彻。
对情绪的组织作用和对情绪其他好的、有益作用的研究,比对情绪的瓦解性作用的研究要少。
任何正面积极的反应都未被真正重视和研究。
动机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研究了挫折的致病作用,忽视了它的“导致健康”的作用。
忽视高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之间的区别注定使人们在珍上需要满足后仍旧需要时感到沮丧。在健康的人身上,满足导致的是不是欲望的终止,而是在一个暂时性的满足期间之后,高级欲望和高级挫折水平的出现,以及重新恢复不平静和不满足。
智力
整个智商的概念与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在心理学中,更重要的主题————智慧、知识、洞察力、理解力、常识、良好的判断力————被忽视了,让位于智商,因为它在技术上更令人满意。
认知和思维
关于思维,我们应该更多地注意研究新颖、独创性、新主意的产生,而不是为迄今在思维研究中使用的预先设计的智力测验寻找答案。既然最佳状态中的思维是创造,为什么不研究它的最佳状态?
最健康的人的思维,由某个打乱均衡的问题或者麻烦所激发出来,问题解决后随即消失。同时也是自发的、娱乐的、愉快的,并且常常自动地、毫不费力地产生出来。对这样的人来说,做一个能思维的动物是享受,他们用不着在受折磨或烦恼时才产生思维。
思维并不总是有方向、有组织、有目标的。健康者的许多结论和决定都是借助于这些方法做出的,它们在传统上与理性对立,但实际上与理性是协作的。
客观的概念,无偏见。被动地对现实的本质做出反应,不掺杂任何个人或自我的成分。问题中心而不是自我中心的认知。
临床心理学
从具有积极价值导向的心理学观点来看,我们应该研究使人在价值意义上变坏或者有局限性的干扰和妨碍。
迄今为止,心理诊断的技术被用来诊断病状,而不是健康。
动物心理学
在动物心理学中,饥和渴一直是研究重点。为什么不研究高级一些的需要呢?
对于理解和洞察力的研究应比机械识记、盲目联系学习法、智力水平的高低、思维的简单与复杂程度等方面的研究得到更充分的重视。
以迷宫为测量智力的尺度,不能测出学习和思维能力的高低,甚至不能测出老鼠在这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
以动物为对象的研究势必要漏掉人类独有的那些能力。动物心理学对于研究那些人类与灵长类共有的特点是有帮助的,但对于研究那些人类独具的特点,或远比动物更高级的能力是无济于事的。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不应该不仅仅研究模仿、暗示、成见、仇恨、敌意等。在健康人身上这些都是次要力量。
在研究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时,文化通常被看做原动力,仿佛它的塑造力量不可抗拒。但是,它能够并且的确受到更强大、更健康的人们的抵抗。文化适应只在一定程度上对一部分人起作用。
民意测验的基础是非批判性地接受低层次的人的可能性的概念。
文化相对论过分强调人的被动性、可塑性、不定形性,忽视了人的自主性、成长趋势和内在力量的成熟。
人格
健康的人的行为更多由真理、逻辑、正义、现实、公正、合理、美和是非感等决定,较少由焦虑、恐惧、不安全感、内疚、惭愧等心理左右。
自我实现者的品味、价值观、态度和选择不是建立在相对的、外在的基础上,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内在的、现实的基础上。因此,他们追求的是真、善、美,而不是假、恶、丑,他们生活在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
自我实现的人有较高的焦虑水平和焦虑容忍度,内疚、冲突、惭愧的情况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