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动机行为
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是立足于犹太——基督教神学之上的,特别是美国文化,更为清教徒和实用主义的精神所主导。这种精神强调工作、努力、奋斗、冷静、认真,特别是强调使命感。……一般来说,科学,特别是心理学,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美国心理学由于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过分实用化,过分清教化,具有太多的目的性。这就是说,美国心理学忙于从事仅仅是生活的其中一半的研究,却忽视了生活的其他领域————也许是更重要的一半的领域。
美国心理学一贯根本忽视能动性以及终极体验(这种体验是无为的),而关心那些能完成某些有用的事情的应对、改变、有效、有目的的活动。
当代心理学因为过于实用主义,所以放弃了一些本来对它关系重大的领域。众所周知,由于心理学专注于实用效果、技术和方法,而对于美、艺术、娱乐、嬉戏、惊异、敬畏、高兴、爱、愉快以及其他“无用的”反应和终极体验很少有发言权。因而,对于艺术家、音乐家、诗人、小说家、人道主义者、鉴赏家、价值论者、神学研究者,或其他追求乐趣或终极目的的(end-or enjoyment oriented)人来说,心理学绝少有用,或者根本无用。这等于指责心理学对现代人贡献甚少,现代人最迫切需要的就是珍上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的目的或价值体系。
应对与表达
大多数行为既有表达性也有应对性成分。
行为的表达性部分:非工具性
行为的应对性部分:工具性、适应性、机能性、目的性
应对和表达的差别:
1. 目的或非目的:应对是有目的、有动机的,表达常常没有目的和动机
2. 尝试不去尝试的悖论:应对需要作出努力,表达在大多情况下都无须费力。
3. 外在与内在决定性因素:应对更多地由外界环境和文化变量决定的,表达则主要取决于机体本身的状态。
4. 习得或非习得:应对通常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表达通常不会是学习、释放、解除抑制的结果
5. 控制的可能性:应对更容易被控制(更容易受压抑、约束、阻止、文化移入的影响),表达则往往不受控制甚至是不可控制的
6. 对环境的影响:应对通常是意在改变环境,并且常常能如愿,表达则没有任何目的,假如它引起了环境变化,那是无意的。
7. 手段与目的:应对在特性上是手段性行为,其目的是满足需要或消除威胁。表达则往往本身就是目的。
8. 有意识与无意识:典型情况下,行为中的应对成分是有意识的(虽然它可能变得无意识),表达则更可能是无意识的。
目的性或非目的性行为
在应对行为的决定性冲动中,总是包括需要、目标、意图、功能或目的。这种行为的出现是为了完成某件事情。应对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努力去解决或至少应付一个问题。因此,它涉及与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的一种联系;它不是自足的。它或与直接需要有联系,或与基本需要有联系,它既与手段也与目的的相联系,既与挫折引发的行为相关联,也与追求目标的行为相关联。
心理学家迄今所讨论的表达行为的类型虽然是有起因的,但一般都是无动机的(即虽然表达性行为有许多决定因素,但需要的满足不必是其中之一)。表达性行为只不过表现、反映或者表达了机体的某种状态。这些都不是有目的的。它们没有目标,它们不是为满足需要而做出来的,它们只是一种从属现象。
似非而是的“试图无试图”
似非而可能成立的是,最高级的动机就是达到非动机,即纯粹的表达性行为。换言之,自我实现的动机是成长性的动机,而不是匮乏性的动机。它是“第二次天真”、聪明的单纯、“适意的状态”。
一个人可以通过满足层次更低的优先的动机努力向自我实现接近。这样他就是在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寻求自发性。因此,在人发展的最高的水平上,像其他许多心理学上的二元对立一样,应对性与表达性的对立被解决了、超越了,努力变成了通向非努力的道路。
内在与外在的决定因素
应对性行为比表达性行为更多地受相对来说较外在的决定因素的控制。它往往是一个对于紧急情况、问题或需要的机能反应,这些问题和需要的解决与满足来自于物质世界或者文化世界。归根到底,正如我们看到的,它是以外界的满足物来补偿内在匮乏的一种努力。
表达性行为更多地受性格因素的制约,这一点与应对性行为形成对比。可以说,应对性行为本质上是性格与非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它们靠共同努力相互适应,表达性实质上是性格结构本质的附带现象。因此,在前者中可以发现物质世界和内在性格二者的规律同时起作用,而在后者中,人们主要发现的是心理学或性格学的规律。
习得性行为与非习得性行为
理想的应对性行为是学习的结果,而理想的表达性行为则是天然的。
如果没有奖励,应对性行为就会趋向消失,但表达性行为的延续不一定需要奖励或强化来维持。前者为满足所驱使,后者则不然。
控制的可能性
在完整的意义上,表达不是自愿的行为。表达与应对的区别还体现为前者不需要费力,而后者在原则上需要作出努力。
在这个问题上,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以为自发性和表达性总是有益的,而任何一种控制总是有害的和不可取的。但实际并非如此。
一个健康的人并不是只会表达,他必须在想进行表达时能够进行表达,他必须能够使自己无拘无束。当他认为必要时,必须有能力抛开一切控制、抑制和防御。但他同样也必须有控制自己的能力,有延迟享乐、彬彬有礼、缄默不语的能力,有驾驭自己的冲动、避免伤害别人的能力。他既能表达,又能应付。他既能克制,又能放任。他既能自我暴露,又能自我隐瞒。他既能寻欢作乐,又能放弃欢乐。他既能考虑现在,也能考虑未来。健康的人或自我实现的人在本质上是多才多艺的,他所丧失的人类聪明才智比常人少得多。他们的反应更加丰富完整,并且趋向于达到完备人性的极限。也就是说,他具备人类所有的聪明才智。
对环境的作用
应对性行为在特性上是作为改变世界的一种努力而出现的,并且在这方面多少会取得些成功。相反,表达性行为通常对环境是没有影响的,即使它确实产生了这种影响,那也并不是预谋、主观意愿的或有目的的,而是无意的。
表达性的环境效果,如果存在的话,也是非动机性的、无目的的,属于从属的现象。
手段和目的
应对性行为总是工具性的,始终是一个达到动机目标的手段。反之,任何手段——目的性行为,一定是应对性行为。
各种形式的表达性行为(例如书法的风格),或者与手段及目的无关,或者自身就是近似于目的的行为(如歌唱、闲逛、绘画、在钢琴上即兴演奏等)
意识性与非意识性行为
表达在其最纯粹的形式上是无意识的,或至少不是充分有意识的。有意识的表达性动作————如选择衣服、家具、发型————被认为是特殊、异常的例子。应对可以是而且其特点就是充分有意识的。一旦它成为无意识的,也会被看作例外或者被看作一种异常的情况。
表达性行为
表达必须被看做是相对来说非动机、非目的的,有别于具有动机和目标的应对。
以下是几大类必须被视为或多或少无动机的现象。
存在
当人们是自在的自己时,往往会出现表达性行为:发展、成长、成熟,不是要达到什么目的。
艺术
当艺术是在寻求交流、力图激起感情、表现和影响他人时,艺术创造就是相对有动机的,艺术还可以是相对无动机的,这时,它是表达性的而不是交流性的,是个人内部的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
欣赏
机体被动地接受和享受的不仅是审美体验,还有许多其他体验。它只是有动机活动的终级或者目标,是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附带现象。
它们是终极体验,是最终的,而不是手段性的,完全不改变外部世界。
- 机能快乐
- 生活本身的快乐(生物性快乐,有滋味的体验)
游戏
游戏可以是应对性的,也可以是表达性,或者两者兼有。
游戏也可能是无实用价值和无动机的,是一种存在而非奋斗的现象,是目的的而非手段。
智力表现
思维,如同感知一样,可以是自发的和被动的接受或者生产,它们是机体的本性和存在的无动机、不费力、快乐的表现,是让事情自然发生而不是人为地致使它们发生,就如同花香或者树上的苹果的存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