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是本能的吗?

人性和人类种族的那些原始特性本身并不能解释在我们的世界中、在人类的历史上和在我们自己的个人性格中显而易见的大量邪恶。

我们有足够的事实把大量所谓的邪恶归咎于身体上的疾病和人格上的缺陷,归咎于人的无知和愚蠢,归咎于人的不成熟,归咎于糟糕的社会和社会组织机制。但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事实来肯定到底有多少邪恶可以归因到这些因素上

一、动物

伪科学思维的一步骤通常是这样:

  1. 建立一套理论,或者树立一种偏见
  2. 从整个物种进化史中选取那种最能说明这一论点的动物
  3. 故意对所有不适宜这一理论的动物行为置若罔闻
  4. 忽略一个事实:如果一个人对从低级到高级的整个等级进行研究,而不是去选取某些他所喜爱的动物种类,那么他就能够发现明显的发展趋势。例如,动物越是向高等发展,食欲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纯粹的饥饿则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且,动物的可变性也越来越强烈,从受精到成年这段时间也越来越长,更重要的是,反射、荷尔蒙和本能变成越来越不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并且越来越被智力、学习和社会的决定作用所取代。

从动物那里获得的证据可以总结如下:

  1. 从动物到人的讨论从来都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因此在讨论时必须十分地小心谨慎

  2. 原发性的和由遗传得来的趋于破坏性或凶残进攻的倾向在某些动物各类那里的确可以见到,但这类动物可能比大多数人所相信的要少一些,在某些动物各类里,这种倾向完全不存在

  3. 如果我们对动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殊的进攻行为进行仔细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行为更经常地都是对各种刺激物所作的继发性的和派生性的反应,而不仅仅是某种为攻击而攻击的本能的表现

  4. 动物越是往高等发展,越接近于人类,它的纯粹原发性的攻击本能就变得越来越微弱,到了猿人那里,有关这种本能的证据似乎根本就找不到

  5. 如果人们仔细地研究猿猴这一在所有动物中与人类关系最近的动物,那么,有关原发性的恶意攻击的证据几乎完全找不到,相反,我们却能找到大量有关友爱、合作精神甚至于利他主义的证据。

  6. 人类有一个倾向,当我们除行为以外一无所知的时候,我们通常都设想出一些动机来。

任何认为人的动物性驱使他为进攻而进攻、为破坏而破坏的进化观点都应该被加以怀疑或拒绝。

二、儿童

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似乎表明,正常的儿童事实上正如人们所说,经常都是怀着原始的敌意,具有破坏性和自私的。但在别的时候,也许同样经常,他们也是慷慨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和无私的。决定这两类行为出现的相对频率的主要原则似乎是:

当儿童感到不安全的时候,当他在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和自尊需要方面受到根本性阻碍和威胁的时候,他就会更多地表现出自私、仇恨、攻击性和破坏性。那些基本上得到父母的爱和尊重的儿童身上,破坏性则要少一些,而且一切证据都表明破坏性事实上确实越来越少。这意味着,儿童的敌意都是反应性、手段性或防御性的,而不是本能性的。破坏性,也有可能是反应性的,或是在进行实际的创造,一种活动、游戏,而不只是为了破坏而破坏。

同胞敌对是一种特殊的、时常令人迷惑不解的情况。对此,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年幼的儿童不能想象他的母亲能够同时爱多个小孩,他不纯粹是为了伤害而伤害,而是为了继续占有他母亲的爱。

另一种特殊情况,是心理变态人格。

安全、健康的人们对那些广义上是他们兄弟的人、那些他们与之可以彼此认同的人并无敌意,但如果他们认为某些人根本就不是人,就要起来消灭这些人,如同他们杀死烦人的昆虫或宰食动物是无罪的一样。————Ruth Benedict 1970

在理解心理变态者是,有必要假定这些人与他人没有爱的认同,因此可能漫不经心地伤害他们,甚至杀害他们,而在他们这样做时,却并无仇恨或者快乐,正像他们杀死那些有害的动物一样。在孩子成熟到足以进入人际关系中之前,发生的一些似乎是十分残忍的儿童式的反应可能也是由于这种认同的缺乏。

进攻性、敌意和破坏性都是成人世界中的语汇。这些词语意味着的一些东西是仅对成人而言的,不适用于儿童,因而不应该在不加改造的情况下就加以使用。

儿童的行为,都极有可能是出于失望、遭到拒绝、孤独以及害怕尊重和保护性的心理,即出于对基本需要的阻碍,或者出于产生这种阻碍的威胁,而不是由于他们生来就有一种仇恨或伤害的冲动。

这种用反应来对行为进行的解释是否能解释所有的破坏性行为,而不仅仅是大多数这样的行为,我们目前拥有的知识,还不允许我们得出结论。

三、人类学

来自人类学方面的证据使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人身上的破坏性以及那些恶意或残酷的行为看成是,基本需要受到挫折或威胁而产生的继发性的和反应性的后果。

四、临床经验

临床经验未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暴力是否出自本能。

五、来自分泌学、遗传学等的材料

在低等动物那里,性激素和肾上腺以及大脑垂体激素明显对进攻性、支配性、被动性和野蛮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因为所有内分泌腺都共同地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这些材料中的一部分变得非常复杂,对于人类来说更是这样,因为人类的这种材料更加复杂。

男性,特别是青年时期的男性是否需要一些暴力呢?是否需要某种东西或人来与之搏斗、与之发生冲突呢?这还有待研究者去研究。

一些理论上的考虑

  1. 破坏性行为是如何被决定的?
  2. 破坏性行为的唯一决定因素是某种遗传的、选定的和特定的动机吗?

人的破坏行为有如此多的来源,以至于谈论某种单一的破坏驱力都是荒谬的。

几个例子:

  1. 当某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扫除道路上的障碍时,也可能附带着发生破坏性行为。

  2. 破坏行为可以作为对基本威胁的一个伴随反应而发生。因而任何使基本需要受挫的威胁,任何对防御或应付系统的威胁,任何对一般生活方式的威胁都容易引起焦虑————敌对性的反应,这意味着,在这类反应中经常都会发生敌对、进攻性的或破坏性的行为。这归根结底是防御性行为,是某种反击,而不是为进攻而进攻。

  3. 对机体的任何损害、对机体退化的任何察觉都有可能在不安全的人心中引起类似受到威胁的情绪,因此都有可能引起破坏性行为。

  4. 对生活采取的独裁主义的态度。那些被描绘为独裁者的人肯定都经常地在无意识中倾向于把世界看成一个丛林,基于“最好的防御就是淋漓尽致的进攻”的原则,这些人易于无缘无故地大打出手、攻击、破坏,这一切只是为了预防他人的进攻。

  5. 施虐——受虐的动力学方面,某个看上去十分简单的攻击行为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十分复杂的动力因素。

破坏行为常常是一种现象,是一种源于多种因素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持一种动力学观点,他就必须小心谨慎地对待这样一个事实:尽管这些行为源于不同的因素,但在表面看起来却有可能是一样的。

七、破坏性:本能还是习得?

来自各学科的材料,告诉我们不要把破坏性要么完全归之于本能、遗传和生物命运,要么就完全归之于环境、社会力量和学习。在考虑破坏性时,必须把文化、学习和环境都包括进去。同时,生物学方面的决定因素也起着基本的作用,虽然我们还没把握确定它们到底起的是什么作用。

即使退一步我们也必须承认,暴力之所以不可避免,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人的本质。由于人类的构造方式,这种挫折很易于导致暴力、愤怒和报复。

绝大多数证据表明,确实存在一些生物或遗传方面的决定性因素,但在多数人身上,这些决定因素却是十分柔弱的,易于被后天的文化力所淹没。它们不仅是弱势的,而且还是零星片断的,是一些残余和碎片,而不是在低等动物身上可以看到的那种完整的本能。人是没有本能的,但看上去却的确有着本能的残余、类本能的需要、内在的能力和潜力。而且,临床和人格学的经验都表明,这些微弱的类本能倾向是好的、值得人们期望的,是健康的而不是邪恶的。(这一段需要保持观望态度)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