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动机理论

一、 基本需要的层次

1. 生理需要

任何生理需要同时起着疏导其他种种需要的作用。

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

如果所有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并且机体因此受生理需要的主宰,那么,其他需要可能变得似乎全然消失,或者退居幕后。

当人的机体被某种需要主宰时,还会显示出另一个奇异的特性:人关于未来的人生观也有变化的趋势。

遮掩高级动机,对人的能力和本性持片面观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使机体长期牌极度饥饿和干渴状态。如果有人试图使危急情形典型化,使用人在极度的生理匮乏时期的行为来衡量人的全部目标和欲望,那么他一定对许多事实视而不见。

2. 需要层次的动力学

在动机理论中,满足成为与匮乏同样重要的概念。生理需要以及它们的局部目的,在长期得到满足时,就不再是行为活跃的决定因素和组织者了。它们只是以潜能的方式存在,即如果遭受挫折,它们会再次出现,并控制机体。

3. 安全需要

安全型的需要: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的需要、对秩序的需要、对法律的需要、对界限的需要以及对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

儿童的安全需要表现在他喜欢一种安稳的程序或节奏。父母方面的非正义、不公正或相互矛盾,让儿童感觉世界变得不可靠、不安全、不可预见。

我们社会中的普通儿童以及成年人一般更喜欢一个安全、可以预料、有组织、有秩序、有法律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可以依赖的。在这个世界中,出人意料、无法应付、混乱不堪的事情或者其他有危险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而且在这个世界里,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也会有强大的父母或者保护人使他免于受难。

如果我们想直接、清楚地观察到这些需要,必须把目光转向神经质的或者接近神经质的人,转向经济上和社会上的穷困潦倒之辈,或者转向社会动乱、革命或者权威的崩溃。

偏爱熟悉的事物,已知的事物。

在存在着对法律、秩序、社会权威的真实威胁的社会环境中,对安全的需要可能会变得非常急迫。混乱或极端的威胁会导致大部分人出现退化现象:从高级需要向更加急迫的安全需要退化。

4. 归属和爱的需要

对爱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和接受。

我们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忘记了我们要结群、加入集体、要有所归属的动物本能。

5. 自尊需要

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即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者欲望。

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类:

  1. 对实力、成就、权能、优势、胜任以及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等的欲望。

  2. 对名誉或威信(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尊敬或尊重)的欲望,对地位、声望、荣誉、支配、公认、注意、重要性、高贵或赞赏等的欲望。

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这些感觉又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使人要求补偿或者产生神经症倾向。

基于他人的看法而不是基于自己真实的能力、潜力和对工作的胜任的自尊的危险性。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于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声、声望以及无根据的奉承之上。

6.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明显的出现,通常要依赖前面所说的生理、安全、爱和自尊需要的满足。

7. 满足基本需要的先决条件

基本需要的满足的直接的先决条件是,在无损于他人的前提下的自由。如果没有自由作为前提,基本需要的满足就是很不可能的,至少也会是处于严重的危险之中。

认知能力是一整套适应性工具,它们除了其他功能之外,还有满足我们的基本需要的作用。它们所遭遇的任何威胁,对其自由运用的任何剥夺或阻碍,一定也会直接地威胁基本需要本身。

二. 基本的认知需要

1. 认识和理解的欲望

我们必须提防在认知需要和意动需要(任何自然倾向,冲动,努力或有方向性的努力)之间采取绝对两分法的倾向。这两种需要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彼此协作而又相互对抗。

2. 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与意动、认知需要的重叠之大使我们不可能将它们截然分离。秩序的需要、对称性的需要、闭合性的需要、行动完美的需要、规律性的需要以及结构的需要,可以统统归因于认知的需要、意动的需要或者审美的需要,甚至可归于神经症的需要。

三. 基本需要的特点

  1. 需要层次中的例外

    并不是所有人都按照等级次序产生需求。有些对某些等级的需求高于其他层次。这或许和环境和习惯有关。

  2. 满足的不同程度

    每个需要并不是完全满足后才会产生另一个需求。事实上,对于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其全部基本需要都部分得到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满足。

    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这种出现并不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缓慢地从无逐渐到有。

  3. 无意识的需要

    我们称之为基本需要的东西,通常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4. 需要的文化特性

    人类学家的共同经验是,在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不同社会的人们之间的相近程度远比我们首次与他们接触时产生的印象要大得多,并且随着我们对他们了解的加深,我们似乎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共同点。

    最惊人的差异不过是表面的,而不是根本的。

    基本需要比表面的有意识的欲望相对来说更加重要、更普遍、更根本,并且更接近人类共同的特性。基本需要比表面的欲望或行为更为人类所共有。

  5. 行为的多种动机

    绝对不能把需要理解为某种行为的唯一的或者单一的决定者。大多数行为是由多种动机促成的。

    由一种动机决定的情况往往是例外。

  6. 非动机的行为

    表达性行为与应对性行为(机能性的努力与目的性的追求)之间具有根本的区别。表达性行为并不试图做什么,它只是人格的反映。说话声音、动作习惯、言谈举止等,无论有无动机,几乎总是表达性的。

    不是所有行为都表现或者反映了性格结构

    行为的表达性和行为的目的性不是两个相互排斥的范畴,一般的行为通常兼容两者。

  7. “以动物为中心”与“以人为中心”

    研究人不必先研究动物

  8. 动机和病理学

    日常的有意识的欲望应该被看作是征兆,是更基本的需要的表面指示物,假如我们只承认这些表面的欲望的表面价值,我们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完全的混乱状态。这种状态永远不可能解除,因为我们忙于认真处理的是征兆而不是潜伏在征兆后面的东西。

    任何一种心理病理理论都必须以一种合理的动机理论为基础。冲突或者挫折不一定会致病,只有当它们威胁或者伤及基本需要或者与基本需要紧密相关的局部需要时,才会致病。

  9. 满足的作用

    某种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者组织作用。

    如果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当下存在的动机,而不是过去的、未来的或者可能的动机,那么已经满足了的需要就不必计算在内。

  10. 功能自主

    高级基本需要经过长期的满足后,可能变得既独立于它们的更强有力的先决条件,又独立于它们本身的满足。

    例如:一个爱的需要在其生命早期得到满足的成年人,在安全、归属以及爱的满足方面,比一般人更加独立。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