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规化的认知和真正的认知
大多数的认知行为是对陈规的陈旧的、心不在焉的确认和分类。这种在已经存在了的类型目录之中所进行的懒散的分类,与全神贯注地对独特现象的多面性所进行真实的、具体的感知有着深刻的不同。对任何体验的全面评价和品味,都只能来自于这样的认知。
对于所有经验、行为和个体,心理学家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他可以研究一种经验或行为本身,把它们看成是独一无二、自具特征的,也就是说,把它们看成是与整个世界上任何其他经验、人或行为迥然不同的。
把它们看成是典型的,亦将它们看成是这一或那一经验类别、范畴或标题中的一个例证或代表。他并不是在最严格的意义上检查、注意、感受或体验某一事件。我们可以用“标签化”一词来表示这种活动。
许多被当做认知的东西实际上只是认知的替代物,都只是一些经过了两道手的戏法。人都是生活在流动变化的现实中的,但人又往往不愿承认这一事实。由于现实是动态的,又由于当代西方人只能较好地认知静止不动的东西,这样,我们大量的注意、感觉、学习、记忆和思维所处理的,实际上不过是来自于现实的静态抽象物或者理论建构,而不是现实本身。
离开了概念、概括和抽象化,欠将无法生存。但,它们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不能空洞无物。它们必须植根于具体现实之中,与具体现实联系在一起,必须要具备有意义的内容,而不能只是一些词句、标签和单纯的抽象概念。
注意
在注意反应中,我们可以觉察到新鲜的、独具特色的注意与陈规化的、标签化的注意之间的区别。
注意完全有可能仅仅是为了在世界上辨认出或发现那些我们自己放在那里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经验发生之前预先对它进行判断。换句话说,注意可能只是对过去的合理化,或只是为了努力保持现状,而不是对变化的、新奇的和流动的东西的真正的识别。我们只要注意那些已知的东西,或者将那些新奇的东西改换成已熟悉的东西形式。
这种陈规化的注意对机体的好处和坏处都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仅仅是要把一种经验贴上标签或者归入某一类,这就可以节省我们的许多精力,我们根本不需要竭尽全力,进行充分的注意。毫无疑问,贴标签没有专心致志的注意那样劳神费心。而且贴标签并不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不需要机体调动全部资源。公众一般都比较喜欢流行的读物、简短的小说,文摘杂志、千篇一律的电影和充满陈词滥调的谈话。总的来说,他们都力求避免真正的问题,或者至少是强烈地偏爱那些千篇一律的虚假的解决方法。
有些人,不仅仅对危险的情况做出反应,他们有闲心去对那些不但没有危险、相反还使人愉快激动的体验做出反应,能够去注意这些体验,甚至为此而如醉如狂。
对于焦虑不安的人来说,注意都毫无例外是一种应急机制,世界或多或少被简单划分为危险的和安全的两种类型。
如果我们想把握我们面前的某一体验的自身的和内在的本质的话,我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抛开自我及其经验、预想、希望和恐惧。
科学家基本上是力求把体验加以分类,将某一体验与其他体验联系起来,将它置于其在关于世界的一元哲学中应有的位置上,探寻这一体验在哪些方面与所有其他体验相同或相异。
艺术家最感兴趣的就是他的体验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他必须把体验视为一个个别的对象。他的任务是要看到经验的新鲜之处,然后,如果他有这种才能的话,再采取某种方式把这种经验凝固起来,让那些不那么善于感觉的人也能看到经验的新鲜之处。
科学家看见某物是因为他了解它,艺术家了解了解某物则是因为他看见了它。————Simmel
感知
感知也许并不是对真实事件的内在本质的吸收和记录。对经验进行分类,为它贴上标签,而不是对它进行检查。这种活动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感知。
例如,我们在认识陌生人时,有可能对他感到新鲜,并且力求把他当作一个与生活中其他人不甚相同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来加以理解和感觉。但是,我们却往往给他贴上标签,或把他归到某一类型的人当中。我们将他置于某一范畴中,而不是把他看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而且,每当某一事件是陌生的、具体的、模棱两可的、没有命名的、没有意义的、异乎寻常的或出乎意料的时候,我们还强烈地倾向于把这一事件加以扭曲,将它塑造成一个更为常见、更为抽象、更有组织的形式。我们往往把事件当作某些范畴的代表,而不是根据这些事件本身将它们看成独一无二的和独具特色的。
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将某一刺激物归类到一个业已构造起来的范畴系统中去,那么他对这一刺激物就无须了解很多;但,如果他想去理解和正确评价这一刺激物,应将刺激物当成独一无二的,必须整个包容它,完全吸收它、理解它,因而也就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相比之下,贴标签、编目录是转瞬之间即可完成的。
标签化远远没有新鲜的感知那样有效,主要因为它具有转瞬之间即可完成的特点。在标签化感知中,只有那些最为突出的特征才能用来决定反应,而这些特征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因此标签化往往使人犯错。
标签化感知同样使人不大可能去改正碑的错误。一个被纳入标签中的人强烈地倾向于保持原来的状态,任何与陈规老套不相符合的行为都只能算作例外,无须认真对待。
理智在处理对象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它同别的东西一并归类。但是任何对我们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能够唤起我们的献身精神的对象都使我们感觉到它好像必定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 ————威廉·詹姆斯
学习
习惯的意思往往是企图通过使用以前某一成功的解决办法来解决眼前的某一问题。这意味着:
- 必须把眼前的问题置入某一问题范畴中去
- 必须选择对这一特殊范畴中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这些必然牵涉到归类,即标签化。
一切标签化的结果都是“要把世界冻结起来”。
世界在永恒地流动变化着,宇宙万物都处在一个发展过程之中。从理论上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我们必须十分严肃地看待理论的话,那么,每一经验、每一事件、每一行为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管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有别于以前曾经发生过的或者将来还要再发生的一切别的经验、行为,等等。
那些头脑静止的人都倾向于把一个过程世界凝固起来,使之暂时静止不动,因为他们不能处理和对付一个处于流变中的世界。我认为,所有习惯,当然还有各种复制性学习,都无一不是这种倾向的例证。
因为这个人害怕未知,减弱和避免焦虑的期望促成了固化。因而,泰然自若于未知事物或与此类似的事物的人,能够容忍模糊,在他们感知中较少地受到促动。最好是把动机和感知间的密切关系认作是心理病态现象,而非健康的表现。
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它很少存在;在神经质和精神病的人身上它大量存在。
习惯是保守性的机制。任何习得性反应的形成,仅仅由于其存在便足以阻止对同一问题的其他习得性反应的形成。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原子式的和复制性的学习)不仅仅事关肌肉反应,还事关情感偏爱。通过学习,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束缚住了自己。
从理论上说,所有问题都必然是新的。任何一个典型的问题都是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都是根本不同于任何其他问题的。
无论如何,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有什么样的理论偏见,都会同意这样一个事实,至少有些生活问题是新的,因而必须有新的解决办法。
我们建立起习惯是为了在处理反复出现的情况时节省时间、努力和思考。但它常常阻碍我们的发明能力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它们常常阻碍我们去使世界适应我们自己。它们常常以一种懒惰的方式代替了真实的和新鲜的注意、感知、学习和思维。
思想
在这个领域,标签化包含以下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含义:
- 人们仅有陈规化的问题
- 人们仅仅使用那些陈规化的和机械的习惯和技巧来解决这些问题
- 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出现之前,人们已经有了一系列现成的、简捷的和枯燥乏味的解决办法与答案。
这三种倾向加在一起,几乎完全可以窒息人的创造性。
我们的自由如果不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更新自己的话,那么在它被肯定的那一时刻,它就会制造出不断增长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将会窒息自由,自由会被自动性所毁坏,即使是最活跃的思想在它的表达方式中也会变得干枯、僵化。言词与思想格格不入,字母会毁灭精神。 ————Bergson
陈规化的问题
一个强烈倾向于进行贴标签的人做出的第一项努力通常就是要避免或忽视任何各类的问题。
如果这种人必须去感知问题的话,那么他首先做出的努力也不过是把这一问题纳入某一范畴中去,把它看成一个熟悉的范畴中的一个代表(因为熟悉的东西不会使人感到焦虑)。
这样的人不愿意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中去,他们要把所有不能忽视的经验统统加以分类,即使他们感到有必要把这种经验加以裁剪、挤压甚至扭曲。
陈规化技巧
标签化的一个主要的有利之处是,只要能够把问题成功地纳入某一范畴之中,随之就会自动出现一套处理这一问题的技巧。
如果一个人以前曾经多次处理过同一问题,那么适当的机制就会运转良好,随时可以发挥作用。这也意味着,一个人强烈地倾向于按以前的方式来处理同样的事情。对问题的习惯性解决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实施上的轻松自如、节省精力、自动性、情感性选择、无焦虑,等等是好处。主要的坏处是推动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就是说,习惯通常会造成这样一个后果,即人们以为这个动态的世界能够被当成静止的世界来加以对待。
陈规化结论
人们事先就有一个现成的观念或不可逃避的结论,然后再进行大量的思维活动来支持这一结论,或为它找出证据来。这种活动其实不过徒有思维的外表而已。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思维,因为它不顾问题的本质而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合理化活动常常使人对真实世界熟视无睹,对新的证据无动于衷,使人在感知和记忆时发生扭曲,丧失对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的适应能力。
当一个问题仅仅刺激了我们的各种联想,使我们从中挑选出那些最切合这一特殊场合的联想时,同样也是标签化。
标签化思维让问题的解决办法实际不过是从过去经验的角度来对新的问题进行分类和解决的技巧而已。
整体动力性的思维所作的努力就是尽可能清楚地感知一个人所遇到的问题的内在本质。每一问题都是以其自身的情况和形式而被仔细考察的,就好像人们以前从未碰到过同样的问题一样。这种努力是为了搜寻出问题的内在的本质。
就行为上来说,这一原则可以简化为一句箴言“我不知道——让我们来看看。”每当一个人面对着一个新的情景,应该对所有这些不同方面抱着一种敏感,并且根据情况随时做出适当的反应来。
在整体思维中,也要利用过去的经验,关键在于,人们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利用这些经验的。
整体动力学家的论点是,思维活动,应该具有发明创造性、独特性和天才性这样的意义。思维是一种技巧,凭借着它,人类能够创造出某种新的东西,思维必须不时地与已经得出的结论发生冲突,并且在这个意义上是革命性的。思维几乎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突破我们的习惯、忽略我们的过去经验的能力。
许多人的观点是通过模仿或依靠权威人士的建议而形成的。当牵涉到比较重要的问题时,这一类观点主要表现为一些过分焦虑不安、过分传统化和过于懒惰的人(一些没有主见的、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的人,不相信自己观点的人)对一种没有组织结构的情景的反应,而这种情景没有固定的参照系。
我们的教育几乎从不努力让人学会直接观察现实。相反,却让人戴上一副预先造好的完整的眼镜,借此去观察世界的每一个方面,如应该相信什么,应该喜欢什么,应该赞同什么,应该感到什么有罪。一个人的个性很少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也很少有人鼓励他鼓起勇气,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现实,破除迷信,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我们完全注意不到个别事实中出现的各种价值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我们只是一味地强调各种抽象的陈述,而这些抽象的陈述忽略了不同价值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
学校的普通训练应该以引导年轻人对事物进行具体把握为目的,应该满足他们活动的热望。
专业训练还有另一方面,尽可能少地对整体进行分割,而去对整体进行直接把握。
语言
语言也是一种标签化的手段。一个人要认识特殊事物就必须充分地体验它,而且必须亲身体验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即使是给体验命名也会给它罩上一层屏障,使人不能进一步对它进行直接评价。
语言给人的理论思维带来很大好处,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人们完全放弃了语言所能勉强达到的那一点特殊性,只是一味地使用各种千篇一律的老套、平凡陈腐的话语、箴言、标语、口号和形容词的话,那么,语言就地地道道地变成了一种消除思维的手段,会使人感觉迟钝,阻碍人的精神的发展,把人形成一钱不值的废物。
一个人如果具有足够的才能,就能够在很短的篇幅内说出一个从事理论研究的教授需要十页纸的篇幅才能说出的东西。
理论
建立在标签化基础上的理论几乎向来都是吸引人的,因为它强调了现象的某些性质,认为这些性质比别的性质更为重要,或者至少是更值得注意。这样,所有这类理论,以及其他一些抽象概念都容易去除掉或忽略掉现象的某些性质,也就是说,容易遗漏掉部分真理。
由于有这样一些拒斥和选择的原则,所有理论就难免对世界仅仅持一种部分的、独断的和偏颇的看法。这一切理论即使都结合起来,也不能使我们对现象和世界得出一个完整的认识。
理论和抽象概念所提供的好处是巨大的、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从交流、对世界的实际控制方面来看更是如此。
整体论的理论活动也是完全可能的,这种理论活动中,事物并不是互相分离、彼此独立的,它们是完整的,都作为整体的一些方面而彼此关联,无一例外地包容在同一整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