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需要的满足
一、 满足一个基本需要所产生的一些后果
- 过高评估尚未满足的需要中力量最强的那种需要的满足物;轻视其中力量较弱的需要的满足物(并且轻视这些需要的力量);轻视甚至贬低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的满足物(同时贬低这些需要的力量)
- 以此为前提,认识能力发生变化。
- 这些新的兴趣、新的满足物和新的需要不仅新,而且在某些意义上更高级。将机体从较低级和自私的需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满足这些需要(当然,还有其他方法)。
- 任何需要的满足,只要是真正的满足(对基本需要而不是对神经症需要或虚假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性格的形成。
- 特定需要的满足和过分满足还有一些特殊的后果。例如会让人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安全感等。
二、学习和需要的满足
机体为了达到目的(意图、目标),将会做任何必要的事,甚至云学习一些任意的、不相干的、琐碎的和愚蠢的步骤,只要实验者把这些步骤设置成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唯一方式。当然,可以随时牺牲这些诡计,当它们不再带来内在的满足(或内在的强化)时,它们就会被抛弃(熄灭)。
三、需要满足和性格形成
需要满足对于性格形成的影响是有可能存在的,同时学习对于性格的形成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满足和健康
需要的满足的程度与心理健康的程度可能存在确定的联系。
心理健康的人,既极有个性的,同时又与社会融洽一致。
如果我们假定一个典型的健康的机体的需要已得到满足,从而摆脱了束缚而追求自我实现,那我们就等于假设这个机体是根据内在的发展倾向从内部发展的,而不是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意义上的外部发展。
在健康人身上发现的对于环境的相对独立性当然不意味着与环境缺乏来往,它只意味着在这些关系中,人的目的和天性是根本性的决定因素,环境不过是达到自我实现目的的手段,是真正的心理上的自由。
五、满足和病态
一个很少被人理解的事实,人类似乎从来就没有长久地感到过心满意足————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人类容易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忘记幸福或视之为理所当然,甚至不再认为它有价值。
为了能够再一次体验幸福快乐,也许有必要要先去体验一下失去他们理所当然地拥有的东西以后的感受。对于这类人,特别是那些对实践没有热情、死气沉沉、意志薄弱、无法体验神秘感情,对享受人生、追求快乐有强烈抵触情绪的人,让他们去体验失去幸福的滋味,从而能重新认识身边的幸福,这是十分必要的。
六、需求满足理论的应用
心理治疗
态度、兴趣、趣味、价值观
人格的分类
厌烦与兴趣
愉快、高兴、满意、欢欣、狂喜
需要的满足在积极、健康情绪的产生中起了什么作用?
社会效果
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不仅改善了人的性格结构,而且改善了他作为国内和国际环境中的公民与周围的关系。这一点在政治、经济、教育、历史以及社会学上的意义可能是巨大的、明显的。
挫折水平
在一定意义上,需要的满足是需要的挫折的决定因素。
娱乐性、无目的性和随意性行为
需要的满足导致了非动机行为的出现。
高级需要的功能自主
一个现象是,人们在满足了高级需要,并获得了价值和体验之后,高级需要会变得具有自治能力,不再依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
七、满足的影响
意欲-感情
- 肉体充分满足和厌腻的感觉
- 感到安全、平静、有保障、没有危险和威胁
- 有归属感,感到是集体的一员,认同集体的目标和胜利,有被接纳和位置感,有家园感
- 爱和被爱的感觉,值得爱的感觉,爱的趋同作用的感觉
- 自我信赖,自尊、自敬、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就、潜力、成功、自我力量、值得尊重、威信、领导、独立感
- 自我实现、自我发挥和自我发展的感觉,越来越彻底地发展和享用自己的资源、潜力的感觉,以及由此面产生的成长、成熟、健康以及意志自由的感觉
- 好奇心的满足,更多地学习和了解的感觉
- 对于理解的满足,这种满足越来越哲理化,向着范围越来越广、包容性越来越大、越来越单一的哲学或宗教靠近,对于联系和关系的理解更加圆满成熟,敬畏,价值信奉
- 对于美的需要的满足,使人颤抖的激动,对于美的震惊、高兴、狂喜,对称感、适合感、条理感或完善感
- 高级需要的出现
- 暂时或长久地依赖和独立于各种满足物,对于低级需要和低级满足物的不断增强的轻视和独立性
- 厌恶和爱好
- 厌倦和兴趣
- 价值观的改进,趣味的提高,更好的选择
- 愉快的兴奋、高兴、欢乐、幸福、满意、平静、安详、狂喜
- 狂喜、高峰体验、极度兴奋的情绪、意气风发以及神秘体验的更频繁的出现
- 抱负水平的改变
- 挫折水平的改变
- 趋向超越性动机和存在价值的运动
认知
- 各类更加敏锐、有效、现实的认知,能更好体味现实
- 改进了直觉能力,更成功的预感
- 伴随灵感和顿悟的神秘体验
- 更多地以现实——对象——问题为中心,更少地投射和以自我为中心,更多超越个人和超越人类的认知
-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进(指变得更真实、更现实,对自己和他人更少危害性,更加全面,更加整合和具有整体性等)
- 更具有创造性,更多的艺术性、诗意、音乐、智慧、科学
- 更少的刻板得像机器人一般的习惯,更少陈规和旧框框,更少强迫性的标签化;通过人为的范畴和陈规更好地感知个休的独特性;更少非黑即白的二分法
- 许多更基本、更深刻的态度(民主、对全人类的基本尊重,对他人的爱,对不同年龄、性别、种族的人的爱和尊重)
- 更少选择和需要已熟悉的事物,特别是在重要的事情上;更少惧怕新奇和陌生的事物
- 更大的无意学习和潜伏学习的可能性
- 更少需要简单事物,更以复杂为乐
性格特质
- 沉着、镇定、平静、内心安宁
- 慈善、友爱、同情、无私
- 健康的慷慨
- 宽宏大度
- 依靠自己,自尊、信心,信任自己
- 安全、宁静感、无危险感
- 友好
- 对挫折的更大的忍受力
- 容忍不同意见,对不同意见感兴趣,接受个人差异,从而不再有成见和一般性的敌意,更崇高的兄弟、同志感情以及兄弟般的爱,对他人的尊敬
- 更具有勇气,更少有畏惧
- 心理健康以及它的所有产物,远离神经症、精神变态人格
- 更加深刻的民主
- 松弛,更少紧张
- 更加诚实、真诚、正直,更少假话,更少虚假
- 更强的意志,更能从责任中得到享受
人际关系
- 更好的公民、邻居、父母、朋友、爱人
- 政治、经济、宗教、教育方面的进步和开放
- 对于妇女、儿童、雇员以及其他权力较小的少数派或者团体的尊重
- 更加民主化、更少权威主义
- 更少无缘无故的敌意,更多的善意,对他人更有兴趣,更容易与他人趋同
- 选择朋友、爱人,领导等时有更高的趣味,对人们有更好的判断力,成为更好的选择者
- 更吸引人,更加美丽,更好的人
- 更好的心理治疗师
其他各类
- 改变了关于天堂、地狱、乌托邦、美好生活、成功与失败等的图景
- 走向高级价值,走向高级的“精神生活”
- 所有表达性行为的变化,如微笑、大笑、面部表情、风度、步态、笔迹、趋向于更富有表达性的更少做作的和模仿的行为
- 活力的更替、倦怠、睡眠、安静、休息、清醒
- 充满希望,关注未来
- 梦幻生活、幻想生活、早期记忆的变化
- 基于性格之上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变化
- 摆脱了患得患失的生活方式